查看單個文章
  #1  
舊 03-30-2006, 03:39 PM
a1238927 的頭像
a1238927 a1238927 目前離線
雲嘉南~阿賓
 
註冊日期: Dec 2004
文章: 2,242
a1238927 正在向一條出名的路上前進,路途艱辛,看他的了!
愛慕 【轉帖】外訓

外訓第一章

  把年輕未受過訓練的幼鴿,直接送去參加競翔,除了極少數例外,絕大部分都會丟失,或
比其它訓練有素的賽鴿遲歸。

  那些未曾受訓的鴿子,最終還是會飛回鴿舍,只不過是跟鴿群飛,那些已受過訓練的老鴿
會很自然地把它們領回家。但是賽鴿的本質是比速度而不只是歸巢而已。

  外訓對賽鴿有其正面意義,對一個熱愛賽鴿運動的鴿友來說則是─門必修的課目。在鴿刊
雜志很少人提到這一個項目,或許大多數鴿友認為這沒啥好談,外訓不過是每季競翔之前的常
態動作,但諸位讀者應曉得,每季的外訓成績對賽季的成敗,有深遠影響。不當的外訓或失誤
,往往造成無法彌補的結果,吃虧了才來後悔和檢討已為時晚矣!

  僅憑借過去的經驗,或從別人口中作出結論,或看到鄰舍皆已出門外訓,沒有經過仔細思
考就匆忙跟進,隨人起舞,後果往往未如預期。

  鴿子天生有歸巢的本能,成長發育到相當的程度,它們會集結成隊繞舍飛翔,尋找某些特
定目標,作為它們辨識方向、歸巢的依據。經過體能訓練,身強體健,飛離鴿舍會更遠,(俗
稱“出外環”),每天早、晚的強制80分鐘飛翔,大約經過1個多月,群鴿漸漸穩定,巢態漸漸
浮現,出外環的時間慢慢縮短,這就是鴿子告訴我們外訓的時機成熟,可以動手準
備。

  外訓前必須做好健康總整理,相關的細節,《穩拿手冊》已有詳細說明,在此不浪費篇幅。
外訓的目的

1.熟悉陸標,作歸巢翔路的依據。

  經過多次的訓練飛行,鴿子會逐漸熟悉將來在競翔中必須飛越的路線。

  我們還知道一個事實,鴿子也以河流和山脈作為它們飛行時的向導,它們依賴的不僅是本
能的方向感,有時也靠地理形狀以及特殊陸標,作為它們飛行時的指標。當鴿舍所處的地理位
置較不利時,可利用私訓修正競翔路線加以補救,以便與競爭者一爭長短。

2.鍛煉賽鴿的強健體魄。

  借由外訓強化鴿子體能,使其達到耐力、速度和爆發力的體能基本條件,以備賽季所需。

  在此我們將種鴿、外觀條件和體態結構等素質條件暫時排除。我們應理解,資質凡庸者,
即使經過名教練的指導、訓練,營養師精心調配用餐,即寄望脫胎換骨,改變原有骨架、結構
、運動細胞,在運動場上露臉,這是痴人說夢,不可能的。

3.從外訓的動作,觀察每只賽鴿不同的肢體語言。

  不管在舍內或舍外的一舉一動,鴿子的動作暗示一定的訊息。該做何事?該給何物?滿足它
現階段的需求,同時模擬比賽期的操作,外訓亦是賽前的熱身運動。

  鴿子外訓期,每天傍晚,當鴿子空腹時檢視其肌肉的彈性、膚色、消化機能、精神狀態,
確認每只鴿子的體能恢復速度,繼續訓練,休息養兵,或是來個短程沖剌?體能狀態的指標,是
明日外訓與否及外訓遠近的參考。

  如確定明日外訓的性質,則當晚飼料投予的質和量,必有所配合。心細的賽鴿好手都知道,
飼料質量配比的變化、口糧投放的多少,都會影響賽鴿肌肉結構和體能高峰,只有體能達到高峰
的鴿子會領先群鴿,帶頭朝自己選擇的路線返巢,不會跟隨大隊鴿群飛,這也是外訓的目的之一
,分寸拿捏存乎一心,懂得其中的竅門,必是賽鴿界的佼佼者。

  參與賽鴿運動,這方面的資訊不可不知,也不能不知,因為決定鴿子的飛行路線,主要是群
鴿。但強健有爆發力且體能正處高峰的選手鴿飛得快,它不是跟在後面,而是飛在前頭,所以它
們不會受鴿群的影響,應該轉向的時候,就會轉向,這就是飛得快的鴿子從正確路線歸巢的原因
所在。

如何私訓
  有些事物能夠深深烙印在記憶中,永生不忘,如果這些事物不斷地重復在眼前呈現,對同樣
的事物看得越多,越能憑借它的外表辨識,這也就是說,記憶感官必須加以訓練。賽鴿必須熟悉
自家鴿舍附近以及競翔必經路線的景物,你必須給它們足夠的時間及足夠的次數去熟悉那些環境
,以利賽期脫隊急速歸巢,因此,必須在這方面多下工夫。

基礎訓練
  以鴿舍所在地點為軸心劃個圈, 50公裡內,重復多次投放,為何要這麼做?基礎訓練能落實
,熟悉四周環境,將來遇卜氣候惡劣時,要克服就比較容易,有道是:“老馬識途”。

  但剛起步的訓練,必須在事前3天的飼料稍減其口糧,或是外訓前,先做正規操練後,收鴿馬
上帶到外地做基礎短訓,做基礎訓練必須挑選天候佳、氣流穩的日子,不然初次裝籠的鴿子受到
緊迫(可由糞便觀察得知),若再遇上惡劣天候,外訓放飛後,很可能迷飛丟失或繞飛亂飛,雙重
壓力對賽鴿的勇氣是一種打擊,若因此喪膽,不敢帶頭往前沖,未來的賽事寄望它們出頭露臉就
難上加難了。

此篇文章於 03-30-2006 03:42 PM 被 a1238927 編輯。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