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工具 |
#1
|
|||
|
|||
賽鴿失格另類思考
轉呈一篇有意義的好文章給眾鴿友逆向思考一下……
這裏頭可能有你對於賽鴿為何失格、因何入賞的真理探討及相關的鴿事運作會有另一層面不同的見解ㄛ! 「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打得如火如荼。 有一天,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統計學家沃德教授 (Abraham Wald) 遇到了一個意外的訪客, 那是英國皇家空軍的作戰指揮官。 他說:「沃德教授,每次飛行員出發去執行轟炸任務, 我們最怕聽到的回報是: 『呼叫總部,我中彈了!』 請協助我們改善這個攸關飛行員生死的難題吧!」 沃德接下這個緊急研究案, 他受委託分析德國地面砲火擊中聯軍轟炸機的資料, 並且以統計專業,建議機體裝甲應該如何加強, 才能降低被砲火擊落的機會。 但依照當時的航空技術,機體裝甲只能局部加強, 否則機體過重,會導致起飛困難及操控遲鈍。 沃德將聯軍轟炸機的彈著點資料, 描繪成兩張比較表, 沃德的研究發現,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部位, 而飛行員的座艙與機尾, 則是最少被擊中的部位。 沃德詳盡的資料分析,令英國皇家空軍十分滿意。 但在研究成果報告的會議上,卻發生一場激辯。 負責該專案的作戰指揮官說: 「沃德教授的研究清楚地顯示,聯軍轟炸機的機翼, 彈孔密密麻麻,最容易中彈。 因此,我們應該加強機翼的裝甲。」 沃德客氣但堅定地說: 「將軍,我尊敬你在飛行上的專業, 但我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我建議加強飛行員座艙與機尾發動機部位的裝甲, 因為那兒最少發現彈孔。」 在全場錯愕懷疑的眼光中,沃德解釋說: 「我所分析的樣本中,只包含順利返回基地的轟炸機。 從統計的觀點來看, 我認為被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 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 而飛機很少發現彈著點的部位,並非真的不會中彈, 而是一旦中彈,根本就無法返航。」 指揮官反駁說: 「我很佩服沃德教授沒有任何飛行經驗, 就敢做這麼大膽的推論, 就我個人而言,過去在執行任務時, 也曾多次機翼中彈嚴重受創, 要不是我飛行技術老到,運氣也不錯, 早就機毀人亡了,所以, 我依然強烈主張應該加強機翼的裝甲。」 這兩種意見僵持不下,皇家空軍部部長陷入苦思。 他到底要相信這個作戰經驗豐富的飛將軍, 還是要相信一個獨排眾議的統計學家? 由於戰況緊急,無法做更進一步的研究, 部長決定接受沃德的建議, 立刻加強駕駛艙與機尾發動機的防禦裝甲。 不久之後,聯軍轟炸機被擊落的比例,果然顯著降低。 為了確認這個決策的正確性,一段時間後, 英國軍方動用了敵後工作人員, 蒐集了部份墜毀在德國境內的聯軍飛機殘骸, 他們中彈的部位,果真如沃德所預料, 主要集中在駕駛艙與發動機的位置。 看不見的彈痕最致命 乍看之下,作戰指揮官加強機翼裝甲的決定十分合理, 但他忽略了一個事實: 彈著點的分布,是一種嚴重偏誤的資料。 因為最關鍵的資料,其實是在被擊落的飛機身上, 但這些飛機卻無法被觀察到, 因此,佈滿了彈痕的機翼, 反而是飛機最強韌的部位。 空軍作戰指揮官差點因為太重視「看得見」的彈痕, 反而做出錯誤的決策。 這個案例有兩個特別值得警惕的地方。 死掉或被俘的人無法發表意見 第一, 蒐集更多資料,並不會改善決策品質。 由於彈痕資料的來源本身就有嚴重的偏誤, 努力蒐集更多的資料,恐怕只會更加深原有的誤解。 第二, 召集更多作戰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來提供專業意見, 也不能改善決策品質, 因為這些飛行員,正是產生偏誤資料過程中的一環。 他們都是安全回航的飛行員, 雖然可能有機翼中彈的經驗, 但都不是駕駛艙或發動機中彈的「烈士」。 簡單的說, 當他們愈認真凝視那些「看得到」的彈痕, 他們離真相就愈遠。 資訊界有所謂「Garbage In, Garbage Out」, 前提(或假設)若是錯誤, 再漂亮的統計算式或方法、再多的資料, 也不能讓後面的推論變得正確。 在管理實務與日常生活中,許多關鍵的資料, 也像上述轟炸機的個案一樣, 會因為「失敗」而觀察不到。 |
目前查看此主題的會員: 1 (0 位會員和 1 位遊客) | |
主題工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