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工具 |
#1
|
|||
|
|||
雞
前 言
要想將產蛋雞所需的營養分,壓縮包裝於其每日自動攝食的飼料之中,而仍能使其具有高的產蛋量並節省飼料,已變得愈來愈為困難。而欲讓產蛋雞的產蛋量達到最大的程度,則其所有的營養分是必需要先求得平衡,雖然這些謍養分及能量的攝食量往往都是一項限制因子。甚至在熱緊迫的情況下,能量的需求往往也都成為欲維持良好產蛋量、或要達到最適蛋粒大小和蛋殼品質的限制因子。雖然想要維持一些重要胺基酸的攝食量(既使在低飼料攝食量的情況下)是一件相當容易的事,但是蛋白質和胺基酸的攝食量,顯然地還是相當的重要。另一方面,要維持能量的攝取量更為困難,而且這項挑戰大都與每隻雞隻的飼料攝食量因會受到能量需求控制的事實有關。因此,雞隻為了回應其飼糧中能量的含量,將會很精確地調整其飼料的攝食量。也就是說,當飼糧中的能量含量增高時,那麼雞隻的飼料攝食量就會減了下來,而其消化道中飼糧的能量,也會變低,所以雞隻會維持一個較為穩定的能量攝食量。不過,要促使雞隻依其需求量的不同,攝取符合其需要的飼料量,實在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高能量的飼糧,的確往往會愚弄了雞隻,而使其進食了較多的能量,惟攝食較少或過量能量後的反應,往往與我們所預期雞隻能量需求的相關性極微。表1所顯示的是,根據產蛋雞預期飼料攝食量的飼糧規格。而由產蛋雞所表現的隻日飼料攝食量,其範圍實在相當廣,因此,根據可使蛋雞隻日攝食飼料中特定的營養成分能夠達到預期需求量的方法,來選擇和調配飼糧是很重要的。產蛋雞之所以會遭遇到隻日飼料攝食量太廣的問題.其原因係由發育成熟日齡的差異、孵化出殼時體重的不同、以及像氣溫及雞隻飼養密度等環境的變化所引起。 目前大部份來亨雞品系的雞隻,都開始採用80~85公克的隻日飼料餵飼量,飼餵至發育成熟的日齡,惟要針對這些雞隻,調配出能確保攝取到所有營養分的飼糧,則是相當困難的事。故在這段時間,供餵雞隻用的飼糧要符合能量的需求,是很重要的。在整個產卵高峰期,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能讓雞隻缺乏能量,所以一般都喜歡供餵雞隻較高能量的飼糧,而不喜歡採用低能量的飼糧。不過,雞隻飼糧中能量的含量,在合理的限制範圍內,是可以有些改變的,而雞隻也會隨之自行調整其飼料的攝食量。因此,在維持其他營養分與能量的平衡方面,對生蛋雞的營養來說,也是一項相當重要的關念。 本文作者──係服務於加拿大Guelph大學禽畜學系的Stever Leeson 博士 一般餵飼產蛋雞的考慮重點 在研發產蛋雞的飼養策略時,如果沒有考慮到其餵飼計劃是行不通的。但很遺憾地,許多產蛋雞的飼養業者都是向個別的小母雞育成場(pullet growers),購進不久即可開始產蛋的小母雞,而上述這兩種養雞場,其經營目標及理念往往都不儘相同。況且,蛋雞場的業者往往都僅對以最低成本購進已經發育成熟的小母雞有興趣,而不管雞隻發育的情形。而對欲賺取利潤的小母雞育成場業者來說,他們的理念是,要設法儘量以最低的成本來生產出每隻小母雞。由於要生產出一隻小母雞時,其飼料費用約佔整個生產成本的60~70%,因此對小母雞育成場的業者來說,其可降低成本最明顯的方法,就是節省飼料的費用。雖然這些小母雞育成場的業者,可以藉由消除飼料的浪費,或確保禽舍最適溫度等方法,來節省下少量的飼料,但是要想節省較大量飼料的唯一方法,就是於小母雞的成育期間,採行一種可以減少飼料消耗,及使用較廉價的飼糧的生長計劃(growing program)。因為要想促使小母雞飼料效率的提昇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最後的實質結果是,使得供售到蛋雞場雞舍中的小母雞體格變小了。如果由育成場所供應出來的小母雞,其體型一直處於逐漸變輕的模式時,那麼這些小母雞在開始下蛋時,從外觀看起來,雖然都已經發育成熟。不過,這種小母雞在其達到產蛋雞最適體重及狀況之前,仍需持續讓其生長。因此,蛋雞場的生產業者如果想要讓其產蛋雞群能夠為其賺錢的話,則必需將購買進來的這些體格較輕的小母雞,設法養到正常的體重標準。如果蛋雞場的業者,還要繼續節省飼料的話,那麼就會造成整個母雞群在產蛋高峰期體重過小的情形。這種情形將導致所產雞蛋變小,而且產蛋量也較正常高峰期遍低,或者就如前面章節所討論過的,整個雞群的產蛋量一過高峰期後,很快地就掉落下來。 事實上,要生產一隻體型適中的產蛋雞,僅需多花費一些飼料就可做到。如果在小母雞育成期間,不多花費一些飼料,那麼在其購進蛋雞場之後,也必需補充加餵飼料。當然有人必定會認為,這種體重較輕的小母雞,從外表上看起來雖然還是很健康,而且身體也無多餘的脂肪附著。不過,在早熟型的現代蛋雞品種中,這種體脂附著過多的問題,通常倒已很少出現。此外,蛋雞場的生產業者,也必需儘可能地找出有關他們的小母雞,在購進前其於育成場所接受的情形、雞群的健康狀況,以及飼養時所使用的飲水器類型。藉由這些資訊的取得,蛋雞場的業者要想將未成 熟的小母雞轉變成可以為他們賺錢的產蛋雞群,就可處於較有利的地位。 在過去幾年當中,根據來亨雞群的飼料攝食量來闡述其飼養策略,已經成為一項共同的作業模式。大家也都非常清楚,在正常環境及管理的情況下,雞隻的飼料攝食量將會隨其產蛋情形,以及/或日齡而有變化,所以在調配雞隻飼糧時,這一點是必需考慮進去的。雖然來亨雞會根據飼糧中的能量自行調整飼料的攝食量,但卻無證據,足以表明這種精確性亦會出現在其他的營養成份上。 下列表2中所建議的是,在理想管理及環境狀況下,雞隻所需各類營養分的隻日攝取量。 不過,當飼料攝取量發生變化時,為維持各種營養分的攝取,其規格就必需加以修正。表3所顯示的則是,為配合不同飼料攝取量,必需變換規格類型的一個例子。概括而論,表3中這些規格類型的變化,多少帶有一點折衷的意味,因為如真正要配合飼料中非常低的營養分含量來開列較極端的規格,確實會有困難,而且也不經濟。因此,事先了解飼料攝食量,以及影響飼料攝食量的因子,對任何飼料管理計劃來說,是相當重要的。飼糧中能量的含量,多少會影響到飼料的攝取量,雖然我們不可認定這種機制的精確性是完美的。一般說來,雞隻餵飼高能量飼糧時,都會攝取過量的能量,而且在所提供飼糧的可代謝能量低於2,500Kcal/公斤時,將很難維持正常的能量攝取。在大部份的情況下,飼料攝食量的不足反比過量攝食較容易出問題。所以在雞隻遭受到像熱緊迫的情況下,採用較高能量的飼料,將對降低雞隻能量缺乏的情形會有幫助。 毫無疑問的,產蛋雞發育至成熟時的體重,是影響其飼料攝食量及經濟性能的一項重要因素。產蛋雞發育至成熟時的體重差異,將會持續維持到其整個產卵週期,而與其飼糧中營養成份的狀況無關。因此,體格較小的雞隻,實在很難讓其達到滿意的營養攝取量。相反的,體格較大的雞隻,其飼料攝食量則會有較高的趨勢,而這種飼料攝食量較高的趨勢,在其接近產卵期的尾聲時,可能會引起雞體過肥,以及/或卵粒太大的問題。依據營養需求分段餵飼的方法(Phase feeding of nutrients),可以克服部份的這些問題,雖然還有更簡單的長期解決方法可以用來控制雞隻發育成熟時的體重問題。從最經濟的角度來看,發育成熟時體重較大的雞隻,爾後在生產食用蛋粒時,如以蛋粒的收益與花費的飼料成本來比較,絕對最經濟。 這種整個飼料的管理情形,目前也令大家對現代許多雞隻品系尖峰產卵期的提早及提高感到混淆。在這些所謂“理想”的情況下,雞隻於產蛋的最高峰期,如果能量供餵不足時,還是會再發生問題的。由產蛋曲線所顯示的“雞隻於過了產蛋高峰期後其產蛋率會下降5~8%”的這種情形,是因為產蛋雞在其小母雞發育成熟階段體重太小而導致爾後食慾不佳所引起的特徵。雞隻食慾下降的問題,要比其飼料中的能量是否足夠還受到關切。經由能量平衡的計算指出,在雞隻產蛋數量達到高峰期的這段時間,其能量的平衡有些不穩定,從這一點可以說明,在這段時間有需要刺激每隻雞隻的飼料攝食量,而且這樣有可能讓一些不甚穩定的能量,以屠體儲藏能(體脂肪)的型式儲存起來。表3及表4 所顯示的是,分別由來亨雞及棕色蛋殼雞隻品系所求出的計算數值,且與這些雞隻品系所需的標準飼糧攝取量有關。 能量的攝取量其在現代品系產蛋雞蛋量的生產上,其被認為係一限制性營養分的重要性 ,經說明如圖1。如果以產蛋量的方式來衡量,則雞隻每隻日能量攝取量在184~312Kcal時,會具有極大的回應效果。惟在很高的能量攝取量下,雞隻隻日蛋白質攝取量如超過13~21公克時,則其回應效果顯然很小。 產蛋雞一般只有在能量攝取量受到限制的情況下,才會對蛋白質攝取量的增加,呈現出適度增加產蛋數量的回應效果。不過相反地,上述這種情形如果應用在雞隻所產蛋粒的大小時,則如同後面章節會再詳細說明的,雞隻對蛋白質攝取量的回應效果反而會較大些,而對能量的回應效果則會甚小。因此,很多與白色蛋雞減少營養分攝取量有關的一些問題,係可藉由確保其在小母雞育成階段使其達到適當的體重及食慾的方法來加克服。不過很遺憾的,在上述這段日齡的小母雞,其雞群的平均體重,往往也是以雞群獨自的整齊度來加考量。換句話說,在這段時間其小母雞群的群平均體重可能已達到標準。但個別體重的差異極大,而且往往有85%的雞隻,其體重都已超過可接受平均值±10%的範圍。蛋雞群之所以會出現體重不整齊的主要問題,係因其在初次產蛋的日齡發生了差異,而且在飼料攝取量上也有差異所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飼糧又隨著飼料攝食量來加修正調整時,則較晚熟而體格較小的雞隻(食慾小),其飼料攝食量可能過低;相反的體格較大且較早熟的小母雞,在這個時候,因為食慾較大,所以可能造成超量攝取飼料,結果往往導致尖峰產卵期的延後,而且將會使得整體的產蛋量降低。 目前因太過於關切有關雞隻整齊度而正引起的一項爭議是,雞隻將會依據他們營養分(能量)的需求,來調整飼料的攝食量,所以在早期產蛋的階段,發育早熟的雞隻將會吃得更多的飼料,而晚熟的雞隻則會吃進較少的飼料。不過,如果餵飼雞隻的飼糧配方係根據飼料的攝食量來調配時,則可能發生問題。其中最為嚴重的是早熟而體格較大的雞隻,其飼料餵飼料量可能遍低。另一個令人感到混淆的因素是,在整個雞群中發育已經成熟的雞隻,其以每日為基礎的實際產蛋百分率,並無法反應出當時雞隻產蛋的羽數。譬如說,當整個雞群的產蛋率大約在40%的時候,事實上其雞群當中大致僅有70%左右的雞隻已經發育成熟,故在營養分需求量的比例上,要比單獨依據產蛋率所計算出;來的建議量來得高。而當雞群體型整齊度下滑時,這些差異將會變得更為顯著,所以這樣一來就得依照飼料攝食量和雞隻性能的特性來修定或調整營養分的需求,不過要做到這一點實在相當困難。 熱 緊 迫 全世界有愈來愈多比例的產蛋雞,是飼養在具有熱緊迫的地區,故可能成為雞隻產蛋期某一階段的主要關鍵管理因素。基本上,有些問題係與雞隻在熱緊迫這段時間吃不下足量的飼料有關,雖然在雞隻本身的代謝方面還有一些微妙的變化會影響其產蛋數和蛋殼的品質。在溫暖的氣候環境下,各類型的雞隻在剛孵化出蛋殼的頭兩週,雖然生長發育得很好,但對日齡較大的雞隻來說,其生長及發育的情形則恰恰相反。很顯然地,雞隻隨著日齡的增長,其具有隔熱作用的羽毛很快的就會長了出來,而且其身體表面積與身體大小的比例也縮減了下來,故需要設法額外給與消暑降溫。“熱緊迫”這個術語,往往被用來描述在炎熱環境下的雞隻狀態,雖然很顯然地其所涉及的問題,並不只是氣溫的昇高而己。因為雞隻在高溫的時候,必需藉由蒸發作用(譬如以喘氣方式)來散熱消暑,所以呼出空氣中濕氣的這項方法就變得相當的重要。高的氣溫再加上高的濕度對雞隻所造成的緊迫程度要比高氣溫單獨一項來得嚴重。其他諸如空氣流動的速度,以及空氣流動量的環境因素,也都變得很重要。同時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雞隻只要能調適這些緊迫因素,很明顯地也能夠影響雞隻的反應情形。譬如,雞隻可以忍受35℃固定的氣溫,且在生產性能上仍能表現得很好。相反的,雞隻同樣在35℃的環境下,但是如果早晚氣溫變化太大,則仍會遭受緊迫。在底下的討論當中,我們所做的設定,係認為氣溫係具有上下變動的情況,因為實際上這種情況是相當普遍的,而且的確會造成雞隻更多的緊迫。 在氣候炎熱的情況下,我們主要關切的是,產蛋雞攝食飼料的能力。因為禽舍內的溫度一昇高,雞隻所需用來維特身體溫度的熱就會減少下來,而雞隻也就不必吃下那麼多的飼料量。在這種情況下,原先為“環境”所花的能量,就可節省下來,留作飼料能量之用,而且相當經濟。不過,雞隻體內熱之生成與氣溫之間,並下是呈直線型的關係,因為當氣溫到達某一臨界溫度時,雞隻為了啟動降低體溫的機制作用,其能量的需要量即會增加。為了要使雞隻能夠適應熱緊迫,底下這些因素是必需要考慮的。 1.雞隻對熱緊迫的反應 圖2係以圖說的方式來說明熱緊迫對雞隻所造成的影響效果。雞隻大約在23℃ 時,其體熱的生成量最低(也就說是耗用在生成體熱的能量處於最經濟的狀態)。在一般情況下,雞隻為了保持身體的溫度,必需產生較多的體熱。 不過,其最具效率的溫度範圍很窄,大致係在19~27℃的範圍內,如果超過這個範圍,則其產生體熱的效率就變得很小。氣溫在超過27℃時,雞隻即會利用更多的能量來設法降低體溫。譬如說在27℃時,雞隻即會開始藉由血管的擴張,使其雞冠、肉垂,及腳部等地方獲得更多的血液循環,俾能增加降低體溫的功能(身體其他部位因無汗腺,或幾乎全被羽毛所被覆而未裸露於外,故無此項散熱功能)。在氣溫稍微昇高的時候,養雞場的業者很容易就可以覺察到的特殊現象是,雞隻即會利用喘氣,或將翅膀下垂及撐開的方式來散發體熱。在高氣溫環境下,雞隻所表現的這種動作,係意謂著雞隻需要增加能量的需求,而不是減少能量的需求。不過很遺憾的,這種情況,並無法能像圖2所描述的情形那麼清楚,而且這也許就是我們所見到雞群對各種不同環境會有變異性反應背後隱藏的真正原因。在所有情況下,臨界溫度的下限及上限,並不是很快就會固定下來的,因為雞隻體熱的生成,可能會隨養雞現場一些非常實際的情況而發生浮動性的變化。雞隻在回應時之會有差異,可能係由於下列諸如:(1)增加飼料的攝食量;(2)較佳的長羽情形;(3)雞隻活動的增加等原因所引起。爾後在討論圖3及圖4,並就這些數量化資料加以解讀時,應將雞隻這些可能發生差異的反應考慮進去。如再將雞隻正常的能量攝取模式(圖3)加了進去,那麼整個情況將變得更為混淆。在圖3 所顯示的基本底線,是列述於圖2中溫度效應的重複。 圖3當中所標示之上線,係代表1.5公斤體重產蛋雞能量的攝取量。當環境溫度上昇時,其能量(飼料)的攝取量即會降低。不過,當氣溫超過27~28℃時,其攝食量的降低幅度將會變得相當大,因為雞隻會改變其代謝作用,來回應心臟的負荷,而且像喘氣之類的動作,對雞隻腦部的攝食機制會有不良的影響,同時也會減少雞隻花於攝食飼料的時間。圖3兩個曲線之間暗色的區域,代表可供生產的能量。當氣溫接近28℃的臨界線時,可供生產的能量就會大幅的降低下來,而當氣溫昇高至33℃時,其可供生產的能量實際上就會變成負值。 如果在圖3當中暗色的區域(指可利用的能量部份),能再針對溫度於圖中繪出曲線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一個有關可供產蛋潛能的模式(詳圖4)。假設平均每個蛋含有相當於80Kcal的可代謝能量,而其中僅有90%的可代謝能可供作生產之用,那麼每天單獨供作生產之用的能量,大致就需要70Kcal。我們由圖3所計算出來的數值可以看出,每天總可利用的能量如果有90Kcal的話,那麼就有少量正數的差異能量可供作生長或增加雞隻體重之用。當氣溫在28℃時,可利用的能量,僅足夠供應產蛋之用,而無多餘的能量可供作生長之需;而如果氣溫超過28℃時,可利用的能量就無法符合90%產蛋量的需求。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雞蛋的產量必定會降低下來,或必需另行利用其他來源的能量。因此,在這個時候,雞隻身體中的儲藏能(如體脂及肌肉)可能就會被移用。上述這些數值並不會固定,而可能隨著諸如空氣流動的速度,以及羽毛生長的情形等前面曾加詳述的因素而變化。不過,對大部份的雞群來說,這類的反應,誠如圖4所描述的,可能發生在較圖中所述數值高2℃的情況下。在這種情景下,當氣溫高達33℃時,雞隻的能量就成為負的平衡(詳圖4)。過去也曾經有人針對能量攝取量與環境溫度的關係研發出各種的方程式。譬如說,由NRC(1994)所研發出來的方程式是:ME(kcal/day) =W75(173-1.95T)+5.5W+2.07EE。其中W代表雞隻體重(公斤);而T則等於C.W=隻日增重(公克);而EE則代表每日所產的蛋重(公克)。以此方程式來解釋10~34℃之間的環境溫度時,可顯示出一隻體重1.3公斤,每日產下50公克重的蛋,並增重2公克的雞隻,其相互之間幾乎呈一直線的關係(詳圖5)。 影響此項“能量攝取對環境溫度回應效果”的主要因素是雞隻的羽毛被覆情形,而羽毛的被覆情形即代表其對雞隻的隔熱能力。Coon及與他共同研究的人員,即曾研發出幾個可將羽毛被覆情形考慮進去的方程式。在圖6之中,即是利用此項方程式分別就90,75,及60%羽毛被覆的情形加以說明。誠如所預期的,環境溫度、羽毛被覆情形對雞隻飼料攝食量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而當氣溫昇高至34℃(幾近雞隻體溫)時,羽毛的被覆情形,仍不具有影響效果。 2.能量的平衡 因此,在熱緊迫的情形下,我們所關懷的重點,主要是可供產蛋用能量的利用率。要使此一能量利用率發揮最大的作用,則可藉由下列任何一種方法來達成: (1) 增加能量的規格 (2) 刺激飼料攝食量 (3) 或考慮體能的儲存 (1).大家都很清楚,當飼料所含的能量標準增加時,雞隻即會降低飼料攝食量。這是因為雞隻為了要維持每日一定量的能量所致。不過,此一調節機制仍不儘完美,因為當飼糧中的能量提高之後,而所預期的飼料攝食量卻很少有隨之降低的情形。這種情形,很顯然地立即會導致攝食過量的結果。而當氣溫昇高時,此項調節機制,似乎亦不儘靈光。底下的情形(表5,Payne, 1967)是,當飼糧中能量的含量從2,860KcalME/公斤提昇至3,450KcalME/公斤時,所見到的結果。 當氣溫在18℃時,雞隻的確能夠發揮很好的調節作用,即雞隻能在飼糧能量提昇之後,其飼料攝食量即會隨之降了下來。但是在高氣溫的情況下,雞隻對飼料攝食量的調節機制就沒有那麼靈光,以致常有超量進食的情形發生。因此,通常都不建議採用極端式的飼糧能量含量。而寧可儘量將飼糧的攝取量,隨著其能量含量的提昇,增加到最大的程度。為了增加飼糧的能量含量,採用於飼糧中補充油脂的這種方法,是必需加以考慮的。於飼糧中添加補充油脂的方法,具有增加飼料可口性的好處;同時還可降低能量在動物體內被代謝利用時,所產生熱量的昇高。 (2).可以嘗試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刺激雞隻飼料的攝食量。通常每日採行較多次的餵料方式,可以促使雞隻吃料的活動。在一天當中等到氣溫較為涼爽的時刻再來餵料,也是增加營養分攝取量有效的方法。此外,在極端的環境下,譬如當氣溫有希望降低而雞隻倘有意願攝食飼料時,如果考慮利用半夜的餵料方式, 那麼採用人工照明將會有幫助。另在極端的情況下,能使飼料更具有可口性,也是會有好處的。而像以植物油、糖蜜,甚至將水直接注入已倒置於飼槽中飼料的這種餵飼方式,也可以促進雞隻的攝食量。而不管是在飼糧中添加高量的油脂,或如我們所說的,將油脂直接淋於飼料的表面上,但必需注意的是已經發生氧化的油脂千萬不可使用。要達到這個目的,最好的方法是一定要堅持於飼料中添加混合品質好的抗氧化劑,並勿讓飼料在儲塔、螺蜁式輸料管,及飼料槽中發生結塊。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保持飼料的新鮮度就變得非常重要。 所用飼糧的質地,也有增進正面效果的好處。其中壓成碎片狀的飼糧,似乎有促進雞隻飼料攝食量的趨勢。尤其當飼糧突然由大型碎片狀改變成小碎片時,對雞隻也有促進飼料攝食量的短暫性效果。而非常有趣的是,當飼料的質地由大碎片變回小碎片時,其效果則恰恰相反,即會變成負的效果(詳表6)。 (3).目前大家都已經了解,正確的打粒飼餵計劃,對蛋雞場最適宜的經齊效益回收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在天氣變熱的時候尤其重要,因為在天氣變熱的時候,雞隻可能必需依賴其體內所儲存的能量,來補充其產蛋時所需之能量。一般說起來,雞隻在發育成熟時體型愈大者,爾後在整個產蛋期的體型也愈大,因此 雞隻體內保有的儲存能量,以及飼料攝食量也愈大。 過度肥胖的小母雞,通常並不被認為是最合適的。但是很明顯的,儲有適當體脂,而體重適中的雞隻,則較能夠耐受熱緊迫的考驗。遭受緊迫,而且體內所存可利用的能量比用來支撐產蛋所需的能量為少的小母雞,因為已無多餘能量來源,所以在蛋的生產方面,只好降低蛋粒的大小或產蛋數。 3.蛋白質的營養需求 過去,在雞隻一遇到熱緊迫的情況,我們最普遍採取的措施就是提高其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此項措施,係根據飼料攝取量減低的情形來加調整。因此,為了使每隻雞每日粗蛋白質的攝取量維持在17公克左右,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一直都向上調昇。惟目前認為,這樣調昇飼料蛋白質的含量可能是有害處的。任何營養分在動物體內進行代謝作用的時候,其作用過程的效率並不是百分之百,而經代謝作用之後的結果,是會產生一些熱量的。很遺憾的,蛋白質是所有可利用營養分當中效率最不彰的一種,所以在各類胺基酸的代謝過程中,就有較多比例的熱量會產生。最後的結果,就會造成遭受熱緊迫雞隻體內廢熱的累積。這種多餘熱量的產生,雞隻可藉由大量散逸熱負荷的機制(諸如喘氣,及加速血液循環等方法)妥予克服。因此,在雞隻飼料攝食量降低的情況下,我們就面臨了必需設法維持蛋白質攝取量的困難問題,況且我們明知雞隻攝食較多量的粗蛋白質是有害的。故對於這個問題,是不能僅藉由提昇粗蛋白含量的方法來解決,而必需要藉由增加胺基酸含量的方法來克服。而藉由添餵這種人工合成的胺基酸,我們就可讓雞隻維持這些重要營養分的攝取量,而不致使雞隻體內各系統中負載著過量的粗蛋白(氮素)。 因此,一般所推薦的方式是,增加人工合成甲硫胺酸,及離胺酸的使用量,俾能讓上述這兩種胺基酸每日的攝取量分別維持在360及720毫克左右。 4.礦物質及維他命 鈣質的攝取量必需依據預期的飼料攝食量(像每隻雞隻每日飼料的攝食量為3.5公克)來加調整。不過,在極端的情況下,這種作法可能會有困難,因為過去已有報告指出,高能量含量的飼糧雖然也很合適,但是這些飼糧要藉由增加石灰石粉,或牡蠣殼粉添加的量來達成鈣質的需求,則有困難。表7所顯示是,要維持鈣、磷,及維他命D3需求時的飼糧規格,這些營養分對雞隻蛋殼的品質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當雞隻飼料攝食量降低的時候,也必需增加飼糧中的能量含量。所以在這個時候,飼料中如果添加了高量的石灰石粉及牡蠣殼粉時,則因會很容易沖淡了飼糧中所有鈣及磷以外的營養成份,結果反而會對蛋的生產造成反效果。鈣質可能缺乏的問題,最常遇到的是,將牡蠣殼粉或石灰石粉撒佈於飼料上面的這種添餵方式。至於發生缺乏的問題時則更為複雜;且事實上,如採用表7中所列高含量的磷,對雞隻來說可能是有害的。在實際作業上,雞隻飼糧中磷的用量,很少增加到極限的程度,除非是籠飼的產蛋雞正呈現長期缺乏的問題時。而如欲補充維他D3的不足時,其所用的維他命D3,應添加於飲水中。 另於飼料及飲水中添加碳酸二鈉,對雞隻似乎也會有好處。不過,這種方法,在使用時必需格外的小必,才不會造成雞隻在鈉方面太大的負荷。也就是說,雞隻在遇到熱緊迫的情況下,如考慮由飲水中所攝食進來的鈉鹽量可能極高的時候,在採用此項措施時,更應特別謹慎。此外,亦有人指稱,在飼糧中增加鉀的含量時,對雞隻也有正面的效果。不過同樣的,在添加餵用之前,亦需經過小心的計算才可以採用,因為太高的鉀含量,對雞隻體內電解質的平衡也會造成傷害。而目前有關於飼糧中添加餵用B群維他命,對雞隻生產業績會有改進效果的報告雖然不是很多,但是有關添加餵用油溶性維他命後具有正面效果的各式各類報告,倒是不少。在雞隻飼糧中增加A、D3,及 E等油溶性維他命含量的效果,雖然不是決對性的,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已顯示出增加這些維他命含量之後,的確都具有好處。至於維他命C(Ascorbic acid),儘管已有證據可以支持在夏天炎熱的氣候狀態下添加餵用時會有好處,但通常在雞隻飼糧中都未添用,因為在大部份的情況下,雞隻體內自行合成的量即已足夠其本身之需求。不過,在熱緊迫的情況下,其合成的量可能仍嫌不足,且/或會造成傷害。所以為了維持雞隻蛋的生產,於其飼糧中添加200毫克以上的維他命C,經證實的確會有好處。 5.電解質的平衡 當環境溫度昇高時,雞隻為了藉由增加蒸散降溫效應的速率,即會調增其呼吸速率。不過,當雞隻喘氣時,因為容易引起體內較多比例二氧化碳的流失,所以很快就會造成“酸-鹼平衡”發生變化的情形。在極端的情況下,即會引起雞隻中度至嚴重的鹼血症(alkalosis),即血液的酸鹼值會由7.2昇高至7.5~7.7之間。血液中這種酸鹼值的變化,再加上碳酸二鈉鹽份的流失,即會影響到蛋殼的品質,和雞隻的健康及代謝作用。在這種熱緊迫的狀態下,每隻雞隻體內可供利用的碳酸二鈉鹽,就成為影響其所產雞蛋蛋殼厚度的主要因素。而這種情形,則係受雞體酸鹼平衡狀況、腎臟功能,以及呼吸速率的掌控。 在正常情況下,蛋殼形成時,會誘發與經由腎臟過濾後全部碳酸二鈉再吸收有關的腎臟酸中毒(renal acidosis)。同時,在蛋殼的分泌過悜中,因為當HCO3-與Ca++結合成不溶解性的CaCO3 時,會涉及氫離子(H+),的釋出,故會誘發代謝性的酸中毒。這種氫離子的釋出,將會誘發血液極度的酸化,和造成雞體生理遭破壞的情形,所以必需藉助尿液中碳酸二鈉的緩衝系統來加予調整平衡。因此,在蛋殼形成的過程當中,出現中度酸中毒的現象,通常是很正常的事。不過,要是為了供作緩衝及蛋殼成份之用,對HCO3-需求過度竸爭而使得酸中毒情形變得較為嚴重時,就會導致蛋殼生長情形的降低。而餵飼像氯化銨(NH4Cl)這類的產品,則會誘發嚴重的酸中毒情形。在這種情況下,其可能造成問題的部份是NH4+,而不是Cl-。因為當NH4+在肝臟中形成尿素的時候,亦需要藉由HCO3+離子來緩衝,故會產生與尿液內碳酸二鈉代謝作用時更多的競爭情形。相反的,雞隻添加餵飼碳酸二鈉(Na2CO3),尤其在Cl含量減得很低的時候,對蛋殼厚度的改善可能會有很好的效果。在商業化養雞的情況下,為要湲衝飼糧中的電解質而需使血液中鹼性值偏高的情形,應予避免。同樣的,遇到高氣溫的時候,切勿讓雞隻遭受到嚴重的過度呼吸,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過度的呼吸將會使雞隻血液中碳酸二鈉的含量降低,而在較極端的案例下,將會引起代謝性的酸中毒症。在實際應用狀況下,將供飼料補充用的部份鹽份(NaCl),以碳酸氫鈉(NaHCO3)來代替,對蛋殼的生成可能會有好處。雞隻對熱緊迫的適應性,是一項極易混淆的因素,因為氣溫一旦呈現短暫而急速的變化,最容易出問題。譬如說,分別處於35℃及21℃定溫的情況下,養至31週齡的小母雞,其血漿中電解質所呈現出來的模式,差異甚小。也就是說,如果能讓雞隻適應高氣溫的環境,那麼其血漿中的電解質與蛋殼品質之間的相關係數就會很小。但短暫性而急速的熱緊迫,以及周期性氣溫變化的情形,似乎最容易造成雞的緊迫狀態。 在防止雞隻血液中電解質不平衡的問題方面,很明顯的,應該在調配飼料時藉由適當陰離子及陽離子的結合,即可加以克服。不過,大家所必需接受的事實是,飼糧只是影響雞隻電解質可能不平衡的一項原因,所以雞隻的一般管理,和福祉也非常重要。雞隻電解質的平衡,只要考慮到飼糧中Na+K-Cl的平衡,通常是最容易調整適應的,而且在大部份的飼糧情況下,似乎是一項花費不多而且相當單純化的工作。電解質的平衡,一般係以各種電解質的“mEq”來表示,而如單獨針對一種電解質時,則用Mwt÷1000方式來計算。此一單位,係專供像礦物質這類在飼料中添加量極微的成份所使用的。以下列針算的例子來說,含0.17%鈉(Na)、0.80%鉀(K),以及0.22%氯(Cl)的飼糧,其mEq可以用下列的公式演算出來。 鈉鹽部份: Mwt=23.0,∴Eq=23以克/公斤;∴MEq=23毫克/公斤 飼料中如含0.17%的鈉時,則鈉(Na)=1700公克/公斤=1700mEq=1700÷23mEq=73.9mEq。 鉀鹽部份:Mwt=39.1,∴Eq=39.1公克/公斤;∴MEq=39.1公克/公斤 飼糧中如含.0.80%的鉀時,則鉀(K)= 8000公克/公斤=8000mEq=8000÷39.1mEq=204.6mEq。 氯的部份: Mwt=35.5,∴Eq=35.5公克/公斤;∴Meq=35.5公克/公斤 飼糧中如含0.22%的氯時,則氯(Cl)=2200公克/公斤=2200 mEq=2200÷35.5mEq=62.0mEq 因此,整個飼糧中電解質的平衡情形就如下列公式:鈉(Na)+鉀(K)+氯(Cl)=73 .9+204.6-62.0=216.5mEq。 通常雞隻飼糧中電解質的數值約在250mEq左右,而電解質在此範圍的飼糧就需要額外增加補充其中鈉或鉀的含量,或減少氯的含量。 在實際情況下,當氯離子的含量昇高時,飼糧中的電解質似乎較容易出問題。另方面,在雞隻遭遇熱緊迫的時候,有時候如按一般所推薦的方式,利用碳酸氫鈉(NaHCO3)來替代食鹽(NaCl)時,則可能會導致氯的缺乏情形。飼糧中電解質的變化,通常在所用飼料原料成份有重大變化時,最容易發生,尤其當雞隻飼糧中蛋白質改用動物性蛋白質來替代大豆粕時,而如由動物性蛋白質換回大豆粕時,其情形則剛剛相反。表8摘要地列出了某些動物飼料原料成份中電解質的含量,以及電解質的平衡情形。 在各類穀物原料中,以小米的電解質平衡值最低,而小麥則略高於玉米。較會出現重大差異的情形,大都係在發生富含蛋白質的原料成份,其中以大豆粕的電解質較高外,其他來源的原料成份其電解質則較低。如表4.13所顯示的這種情形,係由於大豆粕中含有高量的鉀所演變而成。因此,在調配飼料配方時,如果其蛋白質來源有變動時,就必需小心地考慮到其中電解質的平衡問題。譬如,一個含有60%小米及25%大豆粕的飼糧,其整個電解質的平衡值為210mEq/公斤;而含有75%小米及10%魚粉的飼糧,其電解質平衡值則僅有75mEq/公斤。因此,小米/魚粉飼料配方可能需要再用碳酸氫鈉(NsHCO3)加以補充。 倘若熱緊迫無法藉由正常的管理技術以予緩和時,那麼巧妙地操控飼糧中的電解質,可能會有幫助。不過,應用於未成熟小母雞的操控技術,應與已開始下蛋的雞隻有所不同。對於已成熟的母雞,有需要維持其碳酸二鈉的緩衡系統,因為此一系統與所產雞蛋蛋殼的品質有關。像這樣,飼糧及飲水都經用碳酸二鈉加以處理的方法,可能會有好處的情形,再度強調了雞隻飼糧中氯的含量,必需符合最低需求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用像氯化銨這類的酸化劑來處理已開始下蛋雞隻的鹼血症時,雖然會解除其呼吸的痛苦,但也可能會造成蛋殼品質的降低。而以電解質來處理小母雞的呼吸問題,通常也會有好處,而且對於碳酸二鈉的湲衡問題也比較不必那麼小心。將飼糧中氯化銨的添加率提高至0.3%時,雖然如同過去曾詳加說明過的,可以改善遭受熱緊迫雞隻的生長率,但是這種正面的效果,究竟係經由電解質平衡/血液酸鹼值所致,抑或僅係經由刺激飲用水量的間接效果,則仍不很清楚。在商業化的養雞狀況,一直有報告指稱,於雛雞的飲水中添加鹽,可以緩和雞隻的痛苦,並可激刺雞隻的生長。 6.水份 在熱緊迫時,常被忽略的一項營養因素就是供代謝用的水份。 大家都知道,雞隻在炎熱的環境下,會喝入較多的飲水。但在這一方面,截至目前為止仍一直未有人曾依照各種不同飲水量的情形做過評估。將欲提供給雞隻的各種營養分放於水中,似乎是合乎邏輯的想法,因為當飼料攝食量降低時,雞隻反而會增加飲水的攝取量。 但是很遺憾的,事實上,我們在針對這一類管理技巧的配合上,做得能算成功的部份實在非常有限。而其中較具有正面效果的,似乎是在產蛋雞飲水的降溫方面。根據我們以少量雞隻所做試驗研究的結果顯示,降低關飼於高溫環境下雞隻飲水的溫度,的確具有很明顯的正面效果。而根據Bell在美國加州一處商業化養雞場所做較大規模的試驗研究結果,他(個人資訊)指稱,在環境溫度達到32℃的情況下,只要將雞隻飲水的溫度降低個5℃,對改善雞隻飼料攝食量,以及產蛋的效果方面,就會有相當的回應效果(詳表9)。另外,在雞隻飲水量方面宜加考慮的因素是,飲水中所含已被溶解的礦物質,以及污染物等可能造成的影響。這些物質的影響,可能很明顯地增加了雞隻飲水的活動。而在礦物質的含量方面,鹽的濃度是最有可能引起問題的一項。 7.有關熱緊迫時,一般營養分的推薦量 在正常情形下,雞隻飼料的餵飼,必需使其每日主要營養分的攝取,能達到最適量的程度。不管環境的情況如何,在沒有經由追蹤方式針對雞隻飼料攝食量、體重,以及所產蛋重等方面獲得了解之前,實在無法做出正確的決定。在熱緊迫的情況下(即指氣溫在28~40℃時),底下所列的是必需要考慮的一些重點: (1).勿將未達標準體重的小母雞移入產蛋雞舍。這些未達體重標準的小母雞,一旦被關入產蛋雞舍之後,因為飼料攝食量低,其體型通常都無法變大,且其體脂的儲存量也很少,故無法應付最適產蛋情況的需求。 (2).藉由結合動物性油脂及植物性油的添加。來增加飼糧的能量含量(每公斤飼糧至少要有2850仟卡的可代謝能量),並儘可能地限制纖維質飼料原料成份的使用。 (3).降低飼糧中粗蛋白的含量(粗蛋白最高不宜超過17%);但每日甲硫胺酸及離胺酸的攝取量,至少分別需在369毫克及720毫克左右。 (4).依照飼料攝食量預期的變化,增加礦物質及維他命預混料的添加量。另維持每日鈣質一定的攝取量(3.5公克);及可利用磷的攝取量(400毫克)。 (5).遇到蛋殼品質發生問題時,需考慮結合碳酸二鈉的使用。在這個時候,要追蹤鈉的總攝取量,俾確保飼糧中有足夠的氯含量。 (6).雞隻在發生熱緊迫的時候,可採取補充維他命C(每公噸飼料添加150公克)的措施。 (7).增加每日餵料次數,並設法利用一天當中氣溫最涼爽的時間餵料。 (8).儘可能保持雞隻飲用水的涼爽,並分析飲水中鈉的含量,俾從水中計算出鹽份的濃度。 (9).如果可以做到的話,儘量使用壓碎的飼料,或大顆粒的粉狀飼料。 (10).在雞隻遭受緊迫期間,切勿於短期間(3~5天)內即突然地變換飼料配方。 分段餵飼的方法 所謂分段餵飼的方法,主要係指在整個雞隻的產蛋週期內,逐步調降其飼糧中蛋白質及胺基酸的含量。分段餵飼的關念,係根據雞隻隨著日齡變大之後,其飼料攝食量隨即會增加的事實所演發出來的,雖然其產蛋量反而會隨之降低下來。基於此一理由,降低雞隻飼糧中營養分的濃度,應該是具有經濟的效益。在這個時候,來考慮一隻產蛋雞標準的產蛋曲線,是非常恰當的,而且其要重性還凌駕於其所產每粒蛋重,以及每日總產蛋重之上(詳圖7)。如果想將雞隻飼糧的營養濃度降低下來,則絕對不可在雞隻產蛋數量最高峰剛過之後,就立即進行,而宜在過了總產蛋重量的最高峰之後,才予降低。在雞隻產蛋後期,所以要將其飼糧中的蛋白質及胺基酸量降低下來,係基於兩個理由,其中一點即為降低飼料成本;另外第二點則是要降低每顆蛋粒的大小。第一點好處,在蛋白質飼料原料價格高漲的時候,很明顯的就可很容易地可看出來。至於第二點好處,就不容易被確定,而且還會隨蛋價的變化而有差異。故當養雞業者,正為了要生產超大和巨無霸雞蛋而額外付出費用時,那麼採用分段飼養策略就沒有什麼好處,除非在這個時候蛋殼的品質出現了問題。 不過,要針對降低飼糧蛋白質含量而來降低蛋粒大小,且又不會使產蛋量下降的這種訴求,提出一項特殊性的建議,實在相當困難。事實上,欲適度降低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得看全年中的季節(即氣溫對雞隻飼料攝食量的影響效果)、雞隻日齡。以及飼糧中的能量含量而定。因此,在決定是否將飼糧中蛋白質含量降低下來之前,實需考慮到每個雞群中個體雞隻的基礎。一般所建議的指標是,在雞隻產蛋情形掉落至80%之後,才可將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由17公克降為16公克;而於產蛋量掉至70%時,則其每日蛋白質的攝取量可再降為15公克。如果雞隻每日的飼料攝食量為100公克的話,那麼上述雞隻每日攝食的飼糧中就相當於分別含有17.16,及15%的蛋白質。在此必需強調的一點是,上述這些數值只在所有其他因素都妥經考慮過後,才可用來作為一種指標。如果飼糧中蛋白的含量降低之後,旋即使得產蛋量降低下來,而飼糧攝食量也隨之掉落得太嚴重時,那麼就必需立即讓雞隻增加飼糧攝食量。另一方面,雞蛋產量如果能夠維持得相當穩定,而蛋粒的大小亦沒有降低下來的話,那麼只要蛋白質的攝食量末曾降低得太離譜,則蛋白質的攝食量,仍然還可再予減少。採行這項措施應加考慮的是甲硫胺酸的部份,因為此項胺基酸具有影響蛋粒大小最大的效果。分段飼餵不同含量的磷質,這種方法也曾被推薦用來阻止老齡雞隻常見到的蛋殼品質趨劣的問題。採用此項飼餵技巧,其供餵雞隻可利用磷的用量,大約可從產蛋高峰期的0.4%, 降至產蛋末期的0.3%。附表10所列示的資料,就是與雞蛋生產,以及不同飼料攝食量有關的蛋白質、甲硫胺酸,及磷質分段餵飼的例子。 雞隻分段餵飼這項措施,最受批評的是,雞隻實際上無法按著一定的百分率產蛋。譬如說,一個具有75%產蛋率的雞群,是否就表示這個雞群百分之百的雞隻其產蛋率就是75%;抑或表示其中有75%的雞隻具有百分之百的產蛋率?如果是屬於後者所說的這種情形,那麼此一分段餵飼的方法,可能會造成雞群的傷害。如果一隻產蛋雞每隔一定時間即會產下一枚蛋,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引起爭議的是,就該雞隻產蛋當天來說,其蛋的生產率就是100%,所以不管其雞齡如何,其營養需求應該都是一樣的。另外換一個情形來說,其中可能會引起爭議的是,一枚雞蛋中的許多營養成分,尤其是其中的蛋黃部份,是經過數天的聚積才形成的,因此上述所謂100%的產蛋率與雞齡無關的關念,實會讓人產生誤解的。 但對分段餵飼這項措施持肯定看法的,則認為雞隻也可以藉由降低飼糧中蛋白質/胺基酸含量的方式成功地來加以管理。亦有其他的人認為,雞隻營養的規格因為太高,以致在初期根本就無法開始進行。而分段餵飼這種方法,僅能使得飼糧與營養需求之間的關係達到正常化。其所呈現的底線,是因為雞群與雞群之間的環境及管理情形都會有差異所致,而且既使同一雞群中,的確亦會隨著季節的不同而有變化。基於此一理由,分段餵飼方法其所依據的基礎,應該是雞隻營養攝取量與供為雞隻生產、生長,以及維持身體活動營養需求量之間平衡的一項正確評估值。 營養與蛋殼品質 表1 所列示供餵飼產蛋雞的飼糧中,其所含之鈣質量係涵蓋了雞隻在大部份情況下的需求量。不過,在炎熱的氣候下,如果雞蛋蛋殼品質出現了問題,或如果小母雞在相當早的日齡即已經開始下蛋,而且很快的就進入產蛋高峰期,這個時候將飼糧中鈣質的含量至少增加0.4%,應該是相當合適的。由研究已顯示出,藉由餵飼以牡蠣殼或石灰碎屑來作為飼糧中鈣質的來源時,確實對蛋殼品質會有顯著的改進。尤其如果採用石灰粉時,較採用石灰細顆粒者更具改善效果。母雞除非是在蛋殼形成的時候,否則其對鈣質的需求都會較低。因為蛋殼沉積率最大的時間,是在天色變黑後雞隻採食活動變得不是很活耀的夜晚。而雞隻在這段時間當中,其鈣質的來源變為由殘在於消化道中的飼料,以及儲存於骨髓中不穩定的鈣質來供應。 雞隻在24小時的產蛋週期當中,其在最先的6個小時內,可以說幾乎沒有蛋殼的沉積。在這段時間,正是雞蛋內蛋白及卵膜分泌的時候,而且也是鈣質於骨髓中再沉積的時候。而從第6~12小時這段時間,則約有400毫克的鈣質會沉積下來。而其沉積最活耀的時刻則是在第12~18小時這段時間,因為在這段時間大約有800毫克的蛋殼鈣質會聚積下來。接下來在最後的6小時當中,蛋殼鈣質的沉積速度就會慢了下來,其沉積量大約僅有500毫克。就整顆蛋蛋殼鈣質的含量來說,大約有1.7公克,但需視蛋粒之大小而定。雞隻在一天正常16小時產蛋週期內的各段不同時間當中,其對牡蠣粉或大顆粒鈣質自願採食的量,說明如附圖8。 控制組的產蛋雞,對於每日鈣的攝食量實毫無選擇的餘地。不過,如果採用同時提供能量、蛋白質及鈣質等可任由雞隻自行選擇的飼糧,則雞隻在任何時候都可選擇鈣質的飼糧。在這些情況下,雞隻過了下午以後,就很少或根本就不採食鈣質飼料。因為每日在中午的這段時間,通常正是雞隻產蛋過程中分泌蛋殼的時刻,故在這個時候其對鈣質的需求也就會較高。當採用石灰碎屑或牡蠣殼時,依據推薦,其供餵的飼糧中需含有1.5%的鈣質,其餘的部份則可用添加劑來補充。餵飼鈣質補充劑最理想的時間,是在中午這個時候,因為這個時間正常是雞隻最需要鈣質的時候。而分開添飼鈣質補充劑這種方法,因在操作上並不很實用,所以唯一最常見的解決方法就是,將要補充的鈣質混合於飼料中。蛋雞每天過了午後的下半段時間,就有機會可以不採食牡蠣殼粉或石灰碎屑,除非需要鈣質的時候。此一類型的餵飼方法,目前雖然已有很多蛋雞飼養業者正在採用,但是其使用結果則不儘相同。採用連續式讓雞隻自由任食,或將石灰粉或牡蠣殼粉撒佈於已含有全部鈣質需求量的飼糧上頭的這種餵飼方法,並不被推薦。由研究結果經已證實,蛋殼上留有白堊色沉積物,且尖端呈粗糙狀的,可能直接與蛋雞餵飼過量的鈣質有關。讓雞隻自由攝食牡蠣殼,也會導致產下軟殼蛋的情形。這種不尋常的情形,係由於磷的缺乏所引起。因為雞隻進食了較多量的鈣質之後,一定會以可溶性磷酸鈣的型式排泄出來。這樣就會導致磷的缺乏,並會在連續性的鈣化過程中,造成無髓骨骼的再沉積情形。 當蛋殼品質發生問題的時候,鈣質是常被考慮到的營養分,雖然大家都知道缺乏維他命D3,及磷時,也可能造成蛋殼薄弱的情形。維他命D3是鈣質正常吸收時所必需的營養分,所以如果其餵飼量不足時,很快就會誘發鈣質缺乏的現象。我們由研究室所做試驗的結果發現,缺乏人工合成維他命D3的飼糧,可以很容易地被診斷出來,因為蛋殼的重量會有很大的流失(詳圖9)。而當雞隻餵飼鈣質含量不足的飼糧時,其蛋殼品質在2~3週當中很快就會有變劣的情形,也可以從圖10中看出來。在本研究中,餵飼雞隻之飼糧,於第四週起再用維他命D3加以補充,這樣就可很快地使蛋殼的品質趨於正常化。 不過,在維他命D3低於最適含量時,則會發生更嚴重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蛋殼的變化雖然會較穩定些,但對產蛋的經濟意義,影響卻相當的大(詳圖10)維他命D3缺乏時主要的一項問題是,欲針對完全混合飼糧中的鈣質成份進行分析,實在相當因難。如果僅在維他命預混料正常濃度的情形下,進行分析才具有意義的話,那麼在維他命D3被懷疑有問題時,通常經由維他命預混料的化驗是相當重要的。除了上述單純性的維他命D3缺乏外,某些黴菌毒素也會引起蛋殼品質的問題。譬如說,由鐮刀黴菌所產生的單端孢黴烯(zearalenone)這類化合物,經證實在導致蛋殼品質不良方面,與維他命 D3之間有很大的關係。在這些情況下,讓雞隻每日服用300國際單位水溶性的維他命D3並連續服服用三天,對雞隻將會有好處。 儘量降低雞隻磷的攝食量,對維持其蛋殼的品質亦會有好處的,尤其在雞隻遭受熱緊迫的時候。因為磷質是很昂貴的營養成份,所以通常高的添加量並不常見,而其含量一般都僅局限在0.3~0.4%範圍內,且視雞群的狀況,對其所產蛋粒之蛋殼品質似乎表現得相當理想。雞蛋蛋殼品質確會發生周期性,及可以了解的下降情形,而其中有些原因可能與營養分有關。譬如說,磷質受到釩金屬的污染時,會引起不正常的蛋殼結構;而飼料中含有山蠶豆這種野草種子時,則會引起較多蛋殼分泌腺的破裂。 曾有報告指稱,產蛋雞供餵含有海水的飲水,其蛋殼的厚度將會降低10%左右;而雞隻每公升的飲水中如果含鹽量高達250毫克時,則其所產蛋粒外殼品質出現缺陷的發生率將會有倍增的情形。如果一隻雞隻每日攝入100公克的飼料,及200公克的飲水, 而每公升的飲水中含有250毫克的鹽份時,則該雞隻每天可由飲水及飼料中分別攝入50毫克及400毫克的鹽份。因此,從海水中所攝取到的鹽份量,對總鹽份攝取量來說,儘管再怎樣的低,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蛋殼的品質往往還是會出現問題。因為海水似乎會導致重碳酸鐵(bicarbonate iron)對蛋殼分泌腺供應的限制,而此項功能則可藉由降低蛋殼腺黏膜中碳酸酐脫水酶(carbonic anhydrase enzyme)的活動來加以調整。不過,當所提供的飼料中已存有極高的鹽份時,海水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效應,則仍不很清楚。截至目前為止,這種不良的效應,在新建立的雞群雖然可藉由於每公升飲中添加1公克維他命C的方法以予大幅的解降,但在已建立的老雞群在出現這種蛋殼品質掉落的情形時,似乎仍無有效的矯正方法。 飼糧與蛋粒大小 雞隻在剛開始產蛋的這段期間,餵飼高蛋白質含量的飼糧,雖然可能對其所產蛋粒大小的提昇很快就會有幫助,但是在爾後的產卵週期中增加經產母雞平衡蛋白質的攝食量,也具有提昇其所產蛋粒大小的效果。對於一些於產蛋週期後段會產下許多超大型蛋粒的雞隻品系,降低其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將會使其所產蛋粒稍為變小,而且蛋粒也會變得較為整齊平均。 在上述這些情況下,當考慮飼糧中蛋白質含量的同時,飼糧中能量的含量也必需考慮進去。如果飼糧中能量含量低於最適需要量時,則儘管增加飼糧中的蛋白質含量,但因為雞隻會利用蛋白質來彌補能量不足的需求,所以對其所產蛋粒大小的增加效果相當有限。雞隻早期所產蛋粒大小受到限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的確係因許多雞群能量的攝取都低於最適需求量,且於很早的日齡就開始下蛋,並很快就進入產卵的高峰期所致。而藉由於產蛋雞隻飼糧中添加牛油,對其所產蛋粒大小的反應情形,亦曾經加觀察。結果發現,大部份飼糧中能量一向很低的案件,於增加能量之後,確實會使較少的蛋白質被移作能量之用。蛋白質與能量對雞隻所產蛋粒大小的影響情形,經很清楚地說明如附圖11,在此圖中描述了雞隻對某一營養攝取量範圍的反應情形。不過,蛋粒大小的提昇與雞蛋生產的情形不一樣(圖1),其與增加蛋白質攝取量之間有著很明顯的相關性。在低蛋白質攝取量(低於14~15公克/日)時,僅增加能量攝取量,所產蛋粒大小反而會呈現降低的情形。 雖然大家都非常了解,飼糧中粗蛋白及某些胺基酸的含量將會影響雞隻所產蛋粒的大小,但是如果從每隻雞隻所記錄到對粗蛋白質的反應情形,可能係完全歸因於其組成的胺基酸攝取量,則大家對於這一點通常都還不是很清楚。表11 所顯示的是, Waldroup針對不同日齡雞隻餵飼0.2 %胱胺酸及不同甲硫胺酸含量的飼糧所進行測試的六個試驗報告摘要。從表11中的數字可以看出,當雞隻飼糧中甲硫胺酸含量增加時,其所產蛋粒的大小,幾乎亦呈直線式的增加。而隨著雞隻產蛋週期的進展,所產蛋粒重量對甲硫胺酸的反應也會有些微的變化。在產卵最初的這段時間(約在25~32週),採用0.38%對0.23%的甲硫胺酸,會使所產蛋粒的大小增加5.6%。如與產蛋週期其他不同日齡時所計算出來對蛋粒大小改善效果的資料相比時,在38~44週齡這段期間,其改善效果為7.3%;而在51~58週及64~71週齡這段期間,其改善效果則分別為6.7%及6.1%。因此,雞隻所產蛋粒的重量,對其飼糧中甲硫胺酸含量的反應,亦密切地隨著每日正常的總產蛋量而變化。在最近由Jensen所做的另一項研究,則顯示出蛋重對不同甲硫胺酸含量之間呈現有廣義性的曲線反應(詳圖11)。 在過去幾年當中,曾有相當多涉及到甲硫胺酸來源對產蛋雞性能反應效果的研究。根據Harms針對添加有營養物的L-甲硫胺酸(L-methionine )所做的研究比較結果,發現兩種來源的甲硫胺酸,對雞隻所產蛋重均呈現出典型的反應(表12)。 一直有人認為,L甲硫胺酸事實上要優於其他來源的甲硫胺酸。不過,此項產品通常很少係由商業化生產製造出來,因為一般在甲硫胺酸的製造流程中,其所產製出來的都是D-及L-甲硫胺酸的混合物。而唯有L型甲硫胺酸之效果,大約相當於D型甲硫胺酸異構物的100%。不過,根據大多數的研究資料都指稱,DL型與L型的甲硫胺酸在效果上並沒有什麼差異。 欲於產蛋週期後面這段時間,企圖藉由分段餵飼不同蛋白質及甲硫胺酸的方法來降低或調整所產蛋粒的大小,其碰到的成功率相當有限,這可能與養雞業者寧願用蛋白質含量非常低的飼糧有關。從我們所做的研究結果顯示,蛋白質含量大約在13%或更少時,必定會導致蛋粒大小的降低(詳表13)。不過,飼糧中蛋白質含量如果遠較上述標準為低時,那麼就常會發生產蛋數量掉落的問題。 為了控制產蛋週期後段所產蛋粒的大小,雞隻飼糧中甲硫胺酸的含量亦可酌加調整。由Peterson所做的研究結果顯示,雞隻所產蛋粒的大小,可以藉由降低飼糧中甲硫胺酸的含量來加調整(詳表14)。不過,這種辦法在商業化的養雞場中,往往很難做到,因為飼糧中的甲硫胺酸一降低,往往亦會導致產蛋數量及雞隻體重的降低。因此,胺基酸分段餵飼的情形,必需仔細地妥加追蹤。因為打從這部份追蹤的初期開始,雞隻發育成熟時的體重,就成了決定蛋粒大小的主要關鍵,而且這一點,特別適合應用於產蛋的業績上。 控制雞隻產蛋後期蛋粒大小最好的方法,就是經常藉由輕微的刺激來掌控雞隻的體重。發育成熟時體型大一點的雞隻,在其產卵週期的後段,將會產下較大的蛋粒,而體型較輕的雞隻,其所產蛋粒大小的情形,則剛剛相反。欲設法使得產卵後期的蛋粒大小降低,而不致造成最初產卵期所產蛋粒大小不當的降低,很明顯地兩者之間必需存於平衡的狀態。最近Waldroup曾概略地提述到供應雞隻產蛋量及總產蛋重量所需要之甲硫胺酸,及甲硫胺酸+胱胺酸預估量。 在產蛋高峰期(即38~45週齡時),雞隻為維持所產蛋粒大小之甲硫胺酸需求量,一般都要大於產蛋數量之需求,雖然後者需求的高峰期是在雞隻51~58週齡時。如果這些資料在爾後的研究中,經證明屬實的話,那麼我們認為雞隻在到達60週齡前,如要大量降低甲硫胺酸含量時,就必需要格外的小心。 大家都很清楚,飼糧中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的含量也會影響到雞隻所產蛋粒的大小。有關雞隻所產蛋粒大小欲達到最大程度方面,目前雖然仍有些爭議,但是飼糧中亞麻油酸的含量只要有1%左右,似乎應已足夠。針對利用含有高量亞麻油酸的飼糧來餵飼雞隻俾增加早期所產蛋粒大小所做的試驗結果,特列示於表16。由本研究發現,飼糧中的亞麻油酸對雞隻所產蛋粒的大小並無影響效果。在此必需指出的是,此一供試驗的特殊雞群發育比較早熟,而且很快就達到產卵高峰期。上述研究結果所指飼糧中的亞麻油酸對雞隻所產蛋粒大小並無影響效果,這一點很可能係因,按該批雞隻的體型大小來說,牠們已發揮了最大的雞蛋產能。因此,雞隻已無法再利用額外增加的營養分來獲得更多好處。 啄肛及泄殖腔脫出 在過去數個月當中我們發現,打從小母雞關進產蛋雞舍之後,每個月雞隻因啄肛導致泄殖腔脫出而造成2~3%的損失是相當普遍的情形。這些損失,通常都是由很多因素所構成,而絕非任何單純的問題。在大部份的案例中,此項問題係由雞隻彼此間互相啄咬所引起,而非任何生理上的緊迫所造成。底下所列各點,係一些可能導致雞隻啄肛而造成泄殖腔脫出的問題點: l 雞舍光線太亮(太陽光直接照射到雞舍內) l 雞舍隔欄因通風不良,導致溫度太高。 l 雞隻嘴喙修剪不良。 l 小母雞體脂附著太多。 l 小母雞移入產蛋雞舍時,羽毛還沒長好。 l 太早就給雞隻施予輕微的刺激。 l 飼糧所含蛋白質/胺基酸太高,導致太早產下與雞隻體格大小有關的大型蛋粒。 在採多層籠飼的蛋雞舍中,上面所述各點及每隻雞隻所佔籠面空間(而非雞隻飼養密度)通常都特別被加強調。經觀察結果顯示,採用多層籠飼且每隻雞隻所佔鐵籠面積超過460平方公分時,其互相啄咬的發生率往往有較高的趨勢。當飼養密度較擠時,雞隻似乎較不具攻擊性。避免雞隻互相啄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儘量使雞舍內的光線強度保持柔和。如果照明燈裝設有變阻器(rheostat)時,應儘量將光線調整至足夠的暗度,這樣才可使雞隻啄咬及互相咬鬥的野性降到最低程度。發育比較早熟的小母雞,或比早幾年一般所見產蛋雞提早2~3週即進入產蛋高峰期的新小母雞群,其類似上述情形的死亡率,似乎很少見到。不過,目前許多養雞業者所面臨的是,在雞群一開始進入產蛋高峰期的時候,就遭遇到雞隻啄肛的問題,這種啄肛的發生率雖然不是很高(每個月都低於0.5%),但卻會一直持續到整個產卵期。雖然啄肛這類問題,會因雞舍內光線太強,以及雞隻關飼密度過於擁擠,或因嘴喙修剪不良等原因而更加惡化,但是大家總覺得觸發這個問題發生的最大因素,是雞隻的體重太輕。小母雞發育成熟時,既使其整個雞群的平均體重,均能符合育種專家所推薦體重的標準,但是其中還是會有許多小母雞在進入產蛋高峰期時,其體重仍較推薦標準低100公克左右。我們懷疑,所以會有這種情形發生,事實上係因這些小母雞在其體能儲存狀況還很低的時候,即開始產卵所致;而且這些小母雞在正要開始產卵之前,因為其飼料攝食量已經定型在僅足供維持身體所需的程度,所以其每日飼料攝食量都比較低,故其食慾一直無法變大。小母雞因為產蛋速率太快,故為要維持其蛋產量,只好利用其身體原儲存的體能(脂肪)來支應。這種體重較小的小母雞,通常都比較神經質,故較容易發生啄肛的情形。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本章前面所列述小母雞的營養管理計劃,就必需確實加以遵循。 為了要使小母雞於產卵初期即能產下較大的蛋粒,餵飼高蛋白/胺基酸的飼糧時,有時反而會使得泄殖腔脫出的情形變得更為嚴重,且如果恰巧又跟某項擬積極提高燈光照明計劃的步驟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則常會產下雙蛋黃的蛋粒,如此一來就更容易造成高的脫肛及泄殖腔脫出發生率。這類小母雞在12~14週齡時的體重都較標準體重為低,這些小母雞爾後的生長情形既使能趕得上來的話,其所增長的也都是一些脂肪。小母雞在12~14週齡時所謂的體重偏低,係指其脛部的長度比例縮小之意,因為在這段時間其長骨停止生長之故,而脛部長度比例變小的這種情形,常被用來作為22~24 週齡小母雞可能會引起泄殖腔脫出問題的診斷工具。 脂肪肝綜合症 家禽發生脂肪肝的問題,其被發現已有好長的一段時間。雖然肝臟功能的改變,會導致脂肪存積於肝臟的情形,但是很多產蛋雞發生肝脂肪綜合症的情形,可能朔之於營養分攝取的不平衡所引起。低 蛋白質高能量的飼糧,以及飼糧中胺基酸的失衡,或缺乏都可能是造成產蛋雞發生脂肪肝的主要導因。大家都知道,飼糧中的趨脂性因子(lipotrophic factors)-諸如膽鹼(choline)、甲硫胺酸,及維他命B12較低時,都會造成肝臟中脂肪的滲出。不過由養雞現場所提的報告得知,上述這些營養分實際上很少直接涉及到大部份的脂肪肝問題。飼料超量攝食(特別是能量方面),也是造成雞隻脂肪肝的主因。大家都很了解,產蛋雞隻常會攝食過量的能量,尤其是高產能的雞隻在採用高能量飼糧餵飼的時候。在採用可讓雞隻食慾變得更佳,或可促進其超量攝食(譬如高纖維的飼糧,或隔天餵飼的方法)的飼養策略下其所飼養出來的小母雞,在產蛋期間,如果提供高能量的飼糧任其自由採食,則雞隻往往對於脂肋肝的問題就會較為敏感些。有些資訊認為,每年因受季節的影響所引起的氣溫變化,也會刺激母雞採食過量的飼料。因此,雞隻的飼料攝食量如有過量的情形發生時,設法試用某些限食計劃是非常重要的。 在雞隻遇到發生脂肪肝問題的時候,一般常被推薦的方法是,在飼糧中添加一種由所謂趨脂性因子(lipotrophic factors)所組成的混合物。其中最典型的一個添加範例是,於每公斤的飼糧中添加60毫克的硫酸銅;500毫克的膽鹼;3微克的維他命B12,以及500毫克的甲硫胺酸。但在此必需強調的是,有許多情況,既使添加了上述這些營養分也不見得會治好脂肪肝的問題。增加飼糧中蛋白質的含量1~2%,似乎是緩和雞隻脂肪肝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過,這種治療方法,在所有案件中不一定都會有效。另一種被證明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增加飼糧中脂肪的補充量。此項顯然呈現互相矛盾的招數,係專門針對以油脂替代碳水化合物的方式來提供雞隻較大比例的能量而設計的。此一飼糧掌控的技巧,其背後之理念是想藉由降低碳水化合物的負荷,俾減少肝臟為了要組成新脂肪來供卵黃生成之需時所造成的緊迫。而於飼糧中提供較多脂肪的這種作法,僅係要使脂肪中的脂肪酸重新排列,而不是要讓它直接合成新的脂肪。為了要使這個治療方法能夠湊效,飼糧中的能量含量一定不能改變,其推薦的關鍵僅是要以脂肪來替代碳水化合物而己。此一關念,有可能就是其他某些治療肝脂肪綜合症的方法所以會有效的原因。譬如說,大麥或小麥一直被建議用來替代飼糧中的玉米成份,結果使得這些能量含量較低的飼料原料成份需另用大量的油脂來補充。同樣的,以油菜仔或向日葵仔粕粉來替代大豆粕粉作為飼糧中的蛋白質源時,如要維持飼糧中一定的能量含量,則通常即意謂需要添加更多的油脂來補充。 最近有更多的證據認為,雞隻的死亡率可能係由肝臟出血所造成,且認為亦會由經已氧化腐敗脂肪的存積所引起,或會使情況更加惡化。基於此一原理,我們曾見過雞隻對飼糧中添加諸如乙氧口奎(ethoxyquin)及維他命E這類抗氧化劑後的反應效果。供餵雞隻的飼糧中,每公斤添加150毫克的乙氧口奎,和高達50~60國際單位額外量的維他命E時,經顯示可以減少肝臟因出血而致死亡的發生率。 由試驗顯示,雞群的情況一經定型之後,實在很難能再增加其生產能力。因此,遵循某一適當計劃來防止雞隻脂肪肝的形成是很重要的。在某些脂肪肝綜合症的案例中,其發生的原因可能朔之於剛引進來產蛋雞舍的小母雞,本來就有較多的體脂附著。這些雞隻爾後於改用產蛋雞用的飼料來餵飼時,其中蛋白質與能量之間的比例對某些特殊品系的雞隻如稍有不適的話,其脂肪肝的情形就會發生。此外,進入產蛋階段的雞隻,如以壓扁或粒狀的飼料餵飼時,將會加重脂肪肝的病情,因雞隻在任食的情況,可能攝食過量。 最近的資訊認為,一種類似所謂“脂肪肝綜合症”的病症,可能係由某些類型的黴菌或黴菌毒素所引起。雖然截至目前為止,黴菌感染與脂肪肝之間的確切關係仍未被確定,但是我們務必設法確保勿讓黴菌的感染成為導致雞群業績不良的一項因素。油菜仔粕,常被認為會牽涉到雞隻脂肪肝綜合症的問題。雖然早期的研究報告指稱,油菜仔粕中高含量的葡蔔糖苷(glucosinolate)會引發脂肪肝的情形,但卻無任何證據可以證明新品種的油菜仔粕亦有會引起上述脂肪肝的因子。由油菜仔粕所引起的出血情形,通常與肝臟中脂肪過量的滲出無關。 雞隻換羽計劃 雞隻換羽計劃,其主要目的係設計來供作延長產蛋雞產蛋週期之用。這項計劃在產蛋雞隻及種用火雞方面都應用得相當普遍,而且在某些地區甚至還有被試用在肉雞方面的情形。換羽計劃的目的,並不一定真正要讓雞隻更換羽毛,而係要讓雞隻的生殖系統暫時停歇一小段時間。在過去幾年當中,有許多種換羽計劃-包括停餵飼料、餵飼低鈉鹽或低鈣質含量的飼糧,或餵飼高鋅含量的飼糧等,都曾被試用過。 停餵飼料及停止供應飲水,通常都會影響雞隻換羽期的延長;而低鈉低鈣,以及高鋅含量的飼糧,則一直被嘗試用來作為誘使雞隻短暫性“產蛋停歇”的一種方法,但並不具有明確的換羽功效。大體說來,這些使雞隻“產蛋停歇”的方法,其效果並未如傳統停餵飼糧及停止供應飲水的方法來得可靠。而換羽計劃,事實上很難就其經濟上的好處以予數量化。舉個例子來說,如果當蛋價持高時,那麼短期間的換羽計劃可能會有好處,但在蛋價低迷時(尤其是大型和超特大號級的雞蛋),則在短暫性的“產蛋停歇”後,很快地讓雞隻恢復產蛋,反而沒有好處。在衡量過去所演發出來雞隻換羽計劃的標準時,必需考慮雞隻換羽期間的體重,及死亡率。在雞隻換羽期間,其死亡率不能大幅的增加,即每日不得超過0.2%。雞隻在換羽期間,如果死亡率較高,則其換羽的時間,及/或飼料限食的程度,就必需重新加以考慮。 在衡量雞隻換羽計劃中最重要的一項,可能是雞隻的體重。產蛋雞在進入第二週期重新開始產卵時,其理想的體重宜與當切其在小母雞剛產卵時的體重相同。此即意謂,雞隻於第一產卵週期當中,其飼料限食的程度,必需足以讓其身體的失重及增重的情形保持於平衡的狀態。不過,在實際作業上這是很難做到的。譬如說,在小母雞進入第一產卵週期時的體重是1.3公斤,而在進入第二產卵週期的體重可能是1.4公斤。故在大部份的情況下,這也是為什麼進入第二產卵週期的雞隻,其所產蛋粒會變大的原因。因此,在進入第一產卵週期的雞隻,其身體的失重與增重必需保持一定的比例。對體型很大很重的雞群,必需採取嚴格的限食;相反的,如果雞隻的體重較輕時,則不宜以予嚴格的限食。一直由Don Bell博士領導產蛋雞換羽計劃研究工作的美國加里福尼亞州,其產蛋雞飼養業者,通常都普遍採用2至3次較短暫性的產卵週期。在這種情況下,其雞隻第一次換羽,可在第60~65週齡時開始進行,但在雞隻所產蛋粒外殼品質出現有問題時,則通常都延至75~89週齡時,才開始實施換羽計劃。 換羽計劃主要的好處是,可以改善雞隻第2及第3產卵週期所產蛋粒外殼的品質。在同一季節裡頭,換羽的時間愈長,對雞隻第2及第3產蛋週期蛋粒的生產,以及蛋殼的品質會愈好。因此,在大部份的情況下,確如常言所說的,換羽的時間愈短,則其第2產卵週期的持續時間也會愈短。 籠飼產蛋雞的疲乏現象 所謂“籠飼產蛋雞的疲乏現象〔Cage layer fatigue(簡稱為CLF)〕”,顧名思義,通常係指與籠飼產蛋雞最有關連的一種綜合病症,這種綜合病症係於1950年代中期,在開始採用此項商業化籠飼系統後,才首度被提述出來的。在這種飼養系統中,雞隻除了改用籠架的飼養環境外,似乎還需提昇其產蛋量,所以才會引發產蛋雞這種所謂籠飼疲乏的現象,而基於此一理由,傳統上白色品種的來亨雞發生籠飼疲乏的現象最為明顯。發生這種現象的雞隻,大約在進入產卵高峰期時,雞隻常會變成跛腳,且在籠中不想站立。因為在籠架環境下所呈現的競爭壓力,通常會使關飼在裡面的雞隻退居到籠架的後面區域,結果雞隻由於不願往前攝食飼料或飲水,而導致脫水及饑餓而死亡。這種情形,在採用地面飼養管理方式的雞隻,則很少見到,所以使我們聯想到這種情形的發生可能與雞隻的運動有關。事實上,在雞隻呈現跛腳情形的初期,如果立即將其從籠架中移至地面上繼續飼養時,通常都會完全恢復正常。不過這種措施,通常在大規模商業化的養雞場實在行不通。雖然目前,養雞場中如有0.5%的雞隻發生這種現象時就算是有問題,但是早在1960至1970年代這段期間,雞隻因發生這種綜合症而引起高達10%的死亡情形,則算是相當平常的事情。產蛋雞籠飼疲乏的現象,雖然常與一般性的骨折被認為是同一綜合病症的一部份,但是截至目前為止,尚無很好的證據可以證明兩者之間具有互相的關係。 如果雞群發生這種病症時能夠及早確認出來,則其情形似可加以改變,而再繼續產蛋。因為雞隻的長骨非常脆弱,所以可能發生骨折。而死亡的雞隻,可能僅因未能進食及飲水,而呈現脫水及身體瘦弱憔悴的情形。雖然由死亡雞隻所見到最明顯的畸型情形是,髓質性骨小樑的密度降低,但是在其肋骨的部份也呈現有稍為彎曲的現象。而由於其第4及第5胸椎常因斷裂而造成脊索的擠壓及退化,故會導致全身性的麻痺。如果於雞隻剛呈現有麻痺現象的時候,立即加以剖檢的話,則在其輸卵管裡頭一定可以看到已經帶有半成型蛋殼卵粒的存在,而且卵巢中也會有相當多階段性大小不同的卵黃。如果雞隻於呈現麻痺現象好一陣之後,才加予剖檢時,則其卵巢常因營養分攝取量的降低,而會呈現退化的情形。 “CLF”很明顯的是由於供作卵殼鈣化作用所需鈣質的不足,致使雞隻必需改由其他非傳統性的骨骼區域掠奪鈣質所引起。因為鈣質的代謝作用,會受其他營養分利用率的影響,而飼糧中磷質及維他命D3 的狀況,及這些營養分的可利用率也很重要。高產能的蛋雞,於供餵不同鈣、磷,及維他命D3含量的飼糧後,將會顯現出籠飼產蛋雞的疲乏現象。 供餵產卵期之前雞隻所用的飼糧,其鈣質的含量對預防“CLF”的方法來說,常被認為是相當重要的。小母雞長期餵飼低鈣含量(1%)的生長雞飼糧,或甚至在其開始產卵前將飼糧中鈣質的含量由2%逐漸提昇至5%,也常會導致很高的骨骼發育不正常發生率。亦曾有人認為,在某些商業化的養雞場裡頭,其雞隻所以會再度出現“CLF”,可能係由於太過於針對此一遺傳性狀的選抜,同時剛好又碰上較早給予光照的刺激,而造成性成熟提早所引起的結果。小母雞提早於14週齡時,分別餵飼含有3.5%對1.0%鈣質的生長雞隻飼糧,經證實對增加雞隻踁骨及跗蹠骨中灰份及鈣質的含量會有好處(詳附表17)。 太早於雞隻發育成熟之前,餵飼高鈣的飼糧似無必要,而事實上,對雞隻腎臟的尿石症(urolithiasis)反而會有害處。餵飼雞隻的飼糧由低鈣改變為高鈣時,必需針對其第二性徵的演變情形加以觀察,尤其是雞冠的發育,因為這個部位的發育往往較之雞隻開始進行產卵的現象要早14~16天。 很奇怪的是,直到目前為止,在有關維他命D3 對年輕產蛋雞發生“CLF”的影響效果這方面的研究報告一直都非常的少。雖然目前尚無針對鈣質這種可能作為預防性處理用營養分在不同含量下所做的檢測報告,但是維他命D3的缺乏,仍被認為會傷害到雞隻對鈣質的利用。至於其他與骨骼完整性有關的主要營養分,則還有磷質,因為正如我們所想像的,磷質缺乏時會使“CLF”的情形更加惡化。磷質雖然不是蛋殼形成時直接所需的營養分,但是當髓質性骨骼正活躍地進行骼骨鈣化的連續過程當中,用添加磷酸鈣的方式來補充鈣質是相當重要的。飼糧中沒有足夠的磷 質時,就無法補充雞隻體內髓質性磷質的儲存量,而這種情形可能會更加惡化,或突然爆發“ CLF ’’,和其他與發生不正常骨骼有關的問題。有時候在飼糧傾向於低磷質含量的情況下,如果剛好又碰上產蛋較早的小母雞在整個產卵期間飼料攝食量偏低的時候,就會引起磷質攝取量偏低的情形。 日齡較大產蛋雞的骨折問題 “CLF”可能與日齡較大產蛋雞的骨折問題有關。雖然兩者相互之間的明確關係,尚未能加以證實。 不過我們懷疑,日齡較大的產蛋雞之所以會發生骨折這種現象,就像日齡較輕就發生“CLF”的雞隻一樣,係由於骨骼在鈣化時,曾有一段時間受到傷害所造成的結果,尤其是高產能且飼養在籠架環境下的雞隻,如果其活動的空間剛好又受到限制時,就更容易發生。骨折除了會牽涉到雞隻的福祉問題外,在雞隻屠宰後以機械去除肌肉中骨頭的作業過程中,我們從雞隻發生骨折所見到的實際情形,已可證實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在供餵日齡較大產蛋雞隻的飼糧中添加較多的鈣質,似乎無法改善其骨骼的強度,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措施還可能導致所產蛋粒外殼表面出現過多的顆粒狀小突起。而在飼糧中同時添加鈣質及磷質這種方法,雖然在某些情況下,其所產生的結果會有相當的變化,但對雞隻來說確會帶來好處。至少,對日齡較輕的產蛋雞來說,於其飲水中添加300ppm的氟,就具有改善雞隻骨骼強度的功效,雖然這種治療方法,在日齡較大的產蛋雞方面,尚未有實際的應用報告。至於將雞隻由籠架內移到地面上來飼養的這種方法,是目前對改善雞隻骨骼強度唯一具有一致性效果的辦法。由上述這項因素可以看出,每隻雞隻的運動情形對於籠飼產蛋雞骨骼強度是一項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但對目前的問題,實際上尚無法提供一個實用的解決辦法。 截至目前為止,我們還不知道要用什麼方法才可改善日齡較大且具高產能產蛋雞隻所發生骨骼完整性不佳的問題,而又不致影響到雞隻其他具經濟價值性狀的不良後果。譬如說,日齡較大產蛋雞隻的骨骼折斷強度,可藉由餵飼高維他命D3含量的飼糧以予提昇。不過,很遺憾的,此一治療方法也像餵飼超量的鈣質一樣,會導致所產蛋粒外殼出現過多顆粒狀小突起的問題,而且這些在蛋殼外沉積下來的超量鈣質,還很容易引起蛋殼的破裂,而造成蛋殼裡頭內容物的流出。在雞隻送宰前,讓其停止產卵一小段時間,或許可能對改善日齡較大產蛋雞隻骨骼的完整性會有幫助。隨著雞隻體內所儲鈣質流失量的減低,或許將使其較具敏感的髓質性骨骼部份會有再生的機會。目前這種餵飼策略,雖然在考慮雞隻的福祉時,或許可以提供作為此方面研究的原動力,但是如欲實際應用,則仍不具經濟價值。 圖1. 18~65週齡的產蛋蛋雞其產蛋率對能量及蛋白質攝取量之回應之效果 圖2. 環境溫度與雞隻體熱生成間的關係 圖3. 環境溫度與能量平衡之間的關係 圖4. 環境溫度與能量平衡之間的關係 圖5. 在10~34°C氣溫下產蛋雞預測之可代謝能攝取量(NRC, 1994) 圖6. 在10~34°C氣溫下具有60、75或90%羽毛被覆狀況的產蛋雞 其預測之可代謝能攝取量(Pegurt and Coon, 1995) 圖7. 雞隻日齡、產蛋量、蛋粒重量及蛋粒大小之間的關係 圖8. 產蛋雞隻在蛋粒形成的過程中, 其鈣質的攝取量(Chah, 1972) 圖9. 餵飼不同維他命D3含量飼糧的雞隻其所產蛋粒外殼之品質 圖10. 18~66週齡產蛋雞其所產蛋重對能量及蛋白質含量之回應效果 圖11. 蛋粒重量對甲硫胺酸攝取 表1. 產蛋之飼糧規範 項 目 \ 區 分 產蛋雞每日飼料攝食量(公克) 120 110 100 80 80 蛋白質近似量(%) 14.0 15.5 17.0 19.0 20.5 胺基酸含量(佔飼糧的%) 精胺酸 0.60 0.68 0.75 0.82 0.90 離胺酸 0.56 0.63 0.70 0.77 0.84 甲硫胺酸 0.361 0.34 0.37 0.41 0.47 甲硫胺酸+胱胺酸 0.53 0.58 0.64 0.71 0.80 色胺酸 0.12 0.14 0.15 0.17 0.18 組胺酸 0.14 0.15 0.17 0.19 0.25 白胺酸 0.73 0.82 0.91 1.00 1.09 異白胺酸 0.50 0.57 0.63 0.69 0.73 苯丙胺酸 0.38 0.42 0.47 0.52 0.57 苯丙胺酸+酪胺酸 0.65 0.75 0.83 0.91 0.99 羥丁胺酸 0.50 0.57 0.63 0.69 0.73 纈胺酸 0.56 0.63 0.70 0.77 0.82 可代謝能量(仟卡/公斤) 2,700 2,700 2,800 2,850 2,850 鈣(%) 3.00 3.25 3.50 3.60 3.80 可利用磷(%) 0.35 0.40 0.40 0.42 0.45 鈉(%) 0.17 0.18 0.19 0.19 0.20 維他命(每公斤飼糧) 維他命A(國際單位) 7,500 維他命D3(國際單位) 2,500 膽鹼同等物(毫克) 1,200 核黃素(毫克) 4.5 泛酸(毫克) 10.0 維他命B12(毫克) 0.01 葉酸(毫克) 0.75 促生素(毫克) 0.15 菸鹼酸(毫克) 40.0 維他命K(毫克) 2.0 維他命E(國際單位) 25.0 維他命B1(毫克) 2.0 維他命B6(毫克) 3.0 微量礦物質(每公斤飼糧) 鎂(毫克) 70 鐵(毫克) 80 銅(毫克) 8.0 鋅(毫克) 60 磕(毫克) 0.3 碘(毫克) 0.4 表2. 每日營養分推薦量 項 目 \ 區 分 每日推薦量 備 註 粗蛋白 17公克 可代謝能量 280仟卡 甲硫胺酸 360毫克 甲硫胺酸+胱胺酸 640毫克 離胺酸 720毫克 鈣 3.5公克 可利用磷 0.4公克 鈉 0.18公克 表3. 飼糧規格及每日飼料攝食量 項 目 \ 區 分 110公克 100公克 90公克 80公克 70公克 粗蛋白含量(%) 15.5 17.0 19.0 20.5 22.1 可代謝能量(仟卡/公斤) 2,700 2,800 2,815 3,025 3,080 鈣(%) 3.4 3.5 3.6 3.8 4.0 可利用磷(%) 0.38 0.40 0.45 0.5 0.55 胺基酸(%) 離胺酸 0.68 0.72 0.77 0.84 0.91 甲硫胺酸 0.32 0.36 0.41 0.47 0.56 甲硫胺酸+胱胺酸 0.55 0.64 0.71 0.80 0.91 色胺酸 0.14 0.15 0.17 0.18 0.20 表4. 白色來亨品種小母雞於產蛋初期每日能量攝取的平衡情形 週齡別\區分 每隻雞隻每日理論能量需求量(仟卡/可代謝能) 對粗蛋白17%可代謝能量2,850仟卡之飼糧所需攝食量(公克/日) 維持量 +20%的活動寬餘量 生 長 產 蛋 總 計 16 111 133 43.7 ─ 177 62 17 114 137 43.7 ─ 181 64 18 118 142 43.7 ─ 186 65 19 122 146 43.7 ─ 190 67 20 125 150 43.7 5.0 199 70 21 129 155 43.7 10.0 209 73 22 132 158 43.7 24.0 227 80 23 136 163 43.7 42.6 250 88 24 139 167 43.7 60.9 272 95 25 141 169 43.7 77.8 269 94 26 142 170 21.9 84.9 277 97 27 146 175 21.9 87.1 284 100 28 147 176 21.9 88.6 286 100 29 149 179 21.9 89.6 291 102 30 150 180 21.9 90.7 293 103 表5. 棕色蛋品種小母雞於產蛋衯期每日攝取能量的平衡情形 週齡別 \區分 每隻雞隻每日理論能量需求量(仟卡/可代謝能) 對粗蛋白17%可代謝能量2,850仟卡之飼糧所需攝食量(公克/日) 維持量 +15%的活動寬餘量 生 長 產 蛋 總 計 16 128 147 80 ─ 227 80 17 131 151 80 ─ 231 81 18 136 156 80 ─ 236 83 19 140 161 80 2 243 85 20 144 166 80 8 254 59 21 148 170 70 61 301 106 22 152 179 70 66 309 108 23 156 163 55 83 315 111 24 160 184 40 94 320 112 25 162 185 40 95 320 112 26 164 186 40 96 322 113 27 166 191 38 97 326 114 28 170 196 34 98 328 115 29 171 197 34 99 330 116 30 172 198 32 100 330 116 表6. 飼糧能量含量對可代謝能攝取量之影響 項目 \ 區分 食糧所含能量(仟卡ME/公斤) 18°C時 30°C時 每日飼料攝食量(公克) 每日能攝取量(仟卡) 每日飼料攝食量(公克) 每日能攝取量(仟卡) 1 2,860 127 363 107 306 2 3,060 118 360 104 320 3 3,250 112 364 102 330 4 3,450 106 365 101 350 資料來源: Payne, 1967。 表7. 突然改變飼粒徑大小對雞隻飼料攝食量之影響效果 項 目 \ 區 分 一般大小之碎片 僅選用小碎片 (<2.4mm) 僅選用大碎片 (>2.4mm) 雞隻隻日飼料攝食量(公克) 112b 124a 81c 註: 表中平均值後面用a-c等不同字母標示者, 代表差異顯著。 表8. 在不同飼料攝食量下雞隻為維持一定營養攝取量時其飼糧所需之營養含量 項目 \ 區分 隻日飼料攝食量 (公克) 飼糧中所需營養份含量 磷(%) 鈣(%) 維他命D3(國際單位) 1 70 0.60 5.35 4,700 2 80 0.53 4.69 4,125 3 90 0.47 4.17 3,550 4 100 0.42 3.75 3,300 5 110 0.38 3.42 3,000 表9. 飼料成份中電解質的含量 飼料成份 \ 區分 飼料成份中各種電解質所佔之百分率 鈉 鉀 鈣 鈉+鉀-氯(mEq) 玉 米 0.05 0.38 0.04 108 小 麥 0.09 0.52 0.08 150 小 米 0.04 0.34 0.08 82 大 豆 粕 0.05 2.61 0.05 675 油 菜 仔 粕 0.09 1.47 0.05 400 肉 粉 0.55 1.23 0.90 300 魚 粉 0.47 0.72 0.55 230 棉 仔 實 粕 0.05 1.20 0.03 320 表10. 水溫對雞隻產蛋率(%)之影響效果 雞隻週齡 \ 區 分 環 境 溫 度 (32°C) 飲水溫度32°C時 飲水溫度27°C時 25 64 74 26 74 79 27 77 79 28 76 86 29 88 93 平 均 76 83 飼料隻日攝食量(公克) 83 90 表11. 雞隻於產蛋量高峰期過後針對主要營養分採行分段餵飼 但每日攝食量保持固定100公克之方法 雞隻性能別 飼 糧 中營 養 分 之 含 量 (%) 雞隻週齡 產 蛋 率 粗 蛋 白 甲 硫 胺 酸 鈣 可 利 用 磷 <35 89 17.0 0.35 3.8 0.42 45 85 16.0 0.32 4.0 0.40 55 80 15.5 0.31 4.1 0.38 70 75 15.0 0.30 4.2 0.36 80 70 13.5 0.29 4.3 0.34 表12. 就飼糧中甲硫胺酸含量對雞隻所產蛋粒重量影響效果 所做六個試驗結果之平均值 雞隻週齡 \ 區 分 飼糧中甲硫胺酸含量(%)1 0.23 0.26 0.29 0.32 0.35 0.38 25~32 49.8 51.0 51.9 52.1 52.0 52.6 38~44 53.2 55.0 56.4 56.3 56.3 57.1 51~58 56.2 57.9 59.6 59.2 59.2 60.0 64~71 56.8 59.4 59.5 59.5 59.5 60.2 1(@ 0.2% 胱胺酸)。 資料來源: 摘錄自Waidroup等人之研究報告(1995)。 表13. 甲硫胺酸來源對產蛋雞性能1之影響 飼糧中甲硫胺酸含量(%) 第1試驗組蛋粒之重量(公克) 第2試驗組蛋粒之重量(公克) 添加DL甲硫胺酸 添加Alimet時 添加DL甲硫胺酸 添加Alimet時 0.228 54.5 54.5 51.5 51.5 (基礎量) 55.3 55.3 53.2 52.7 0.256 56.8 56.8 55.1 56.2 0.254 57.6 57.2 55.9 55.7 0.311 58.0 57.5 57.0 56.8 0.366~0.378 1產蛋率平均值為80%。 資料來源: Harms及 Russell, 1994。 表14. 減少60週齡產蛋雞飼糧中蛋白質含量對其所產蛋粒大小之影響效果 (平均2, 28天週期) 飼糧中蛋白質含量(%) 產蛋率 (%) 平均隻日飼料攝食量 (公克) 平均每粒蛋重(公克) 平均隻日產蛋重量(公克) 平均隻日蛋白質攝取量(公克) 17 78.8 114 64.8 51.0 19.4 15 77.5 109 64.3 49.7 16.4 13 78.3 197 62.2 49.1 13.9 11 72.7 108 61.7 45.1 11.9 9 54.3 99 58.2 36.1 8.9 註: 表列所有飼糧其每公斤均含有2,800仟卡之可代謝能。 表15. 甲硫胺酸與產蛋週期後段蛋粒大小(公克)之間的關係 雞隻每日甲硫胺酸攝取量(毫克) 第1試驗組 38~62週齡 第2試驗組 38~70週齡 第3試驗組 78~108週齡 300 61.01a 63.7a 66.3a 285 60.3a 63.1b 65.5b 270 59.1ab 62.0c 64.0c 255 58.5b 62.0c 63.9c 平均產蛋率(%) 86 80 75 資料來源: 摘錄自Peterson等人的研究報告(1983)。 表16. 雞隻甲硫胺酸及甲硫胺酸+胱胺酸之預估需要量(毫克/日) 雞隻週齡 產蛋數 蛋量 總蛋量 甲硫胺酸 25~32 364b 356b 369b 38~48 362b 380a 373b 51~58 384a 364a 402a 64~71 374ab 357b 378b 甲硫胺酸+ 胱胺酸 25~32 608b 610ab 517b 38~45 619b 621ab 691a 51~58 680a 621ab 691a 64~71 690a 601b 676a 資料來源: 摘錄自Wakdroup等人之研究報告。 表17. 亞麻油酸對產蛋雞產卵初期所產蛋粒大小之影響(平均性能, 18~34週) 處 理 別 產蛋率 (%) 每粒蛋重(公克) 隻日飼料攝食量(公克) 每日亞麻油酸攝食量(毫克) 碳水化合物 64.3 49.1 86.8 105a 10%牛油 57.5 49.5 82.5 305b 10%玉米油 60.1 49.9 88.6 4,607a 註: 上表所列所有飼糧均含有15%之蛋白質。 表中平均值後面用a-c等不同字母標示者, 代表差異顯著。 表18. 新母雞飼糧中鈣質含量及骨骼性能對飼糧中鈣質的影響效果 鈣質含量變為3.5%之時間 脛骨及跗蹠骨之灰分含量 脛骨及跗蹠骨鈣質含量 20 週齡 53.5c 182b 18 週齡 55.7b 187b 17 週齡 59.3a 202a 16 週齡 58.9a 199a 15 週齡 58.4a 197a 14 週齡 57.9a 196a |
#2
|
|||
|
|||
回覆: 雞
感謝MPP兄無私提供這麼棒的資料 我也提供一篇我所收藏的資料 請大家酌參
◎ 最適宜維生素營養之基礎觀念 <畜產專訊>三十八期 家畜營養系/劉芳爵 譯 動物的維生素需要量是呈變動狀態,它會隨著動物新的遺傳型、較佳的生長性能、生產系統的發展以及維生素功用了解越多而改變,根據這些基本原則,表示維生素的推薦量和添加的準則必須時常更新,讓更新的維生素推薦量即是目前有效的添加量。更新推薦量是以長時間最適宜維生素營養(optimum vitamin nutrition)觀念為基礎,可以幫助營養專家在維生素的供應上不會有風險,確保動物利用飼糧所提供之營養,使其生長、健康、繁殖和育成率最有效率。雖然營養成份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生素、礦物質和水都是動物維持生點功能所必需、不過;維生素在細胞層面有超過30項作用與代謝反應有關,同時對克式檸檬酸循環(Krebs-citric acid cycle)效率亦具有決定性。雖然維生素僅佔飼料成本不到3%,但是它卻涉及動物體100%的代謝功能。而且除了上述功能之外,維生素尚有其它的功能,如維生素會影響飼糧中其他營養成分的利用率,以及在動物免疫反應上扮演相當重要之角色。 畜牧場的生產力隨著育重、遺傳的發展、畜舍管理技術的進步而增加。不過,密集飼養系統亦會提高動物新陳代謝和疾病的壓力,造成對維生素不足的敏感性增加和次佳性狀表現,這顯示維生素的需要量必須增加。而且現在很多學者和營養專家普遍同意飼糧維生素最低含量只能防止發生維生素缺乏之臨床症狀,不能提供令人最滿意之動物健康和姓狀表現。另外,從一個生產地或畜群到其他生產地或畜群,最適宜維生素推薦量可能不同。影響因素之種類,從動物的遺因素可能單獨或綜合一起作用,而影響最適宜維生素推薦量。 現在,一些推薦量準則,可以從育種公司、國家研究機構和維生素供應商獲得,這些推薦量準則的發展有基礎上的差異。雖然歐洲的ARC和美國的NRC,定期會針對不同動物種類發表營養推薦量,由這些文獻得到之推薦量,通常對商業性生產者之動物飼糧配方而言是不夠,還為經由審議研究報告得到之飼糧維生素推薦量只能滿足動物避免發生維生素缺乏之臨床症狀,如NRC推薦量的建立是根據一些控制試驗報告的評論結果,因此並未將發生在商業畜群的緊迫因素計算進去,緊迫會影響營養需要量,但是NRC並沒有將與緊迫相關的維生素需要量考慮進去。不過目前從事現場工作的營養專家已經將緊迫和其他重要經濟的變數,計算到他們的配方中。比較NRC的準則和實際生產業者的維生素添加量,顯示兩者的差異持續擴大。根據遺傳、加工的變數以及肉品質等,營養專家持續調整維生素添加量,以獲取最佳的性狀表現和健康狀態。相反NRC維生素需要量準則,這四十多年來僅有些許的改變。 目前已建立之維生素需要量均為數十年前測定之結果,有很多種維生素需要量可能已不適用於現今之畜禽。事實上,大多數的營養專家都認同,現有之維生素推薦量,僅能防止畜禽發生維生素缺乏症狀,並不能完全滿足畜禽最佳的健康狀況和生長表現所需之維生素需要量,大部分的維生素添加量應高於現今NRC的推薦量5倍或10倍,其中差異較大發生在維生素A、維生素D3、維生素B12、維生素B2如葉酸等,差異最小發生在維生素K3、泛酸、菸鹼酸和維生素B6。雖然如此,因為NRC和ARC及其他研究機構的推薦量準則,代表極大量有關動物維生素文獻,都具有非常好的基礎研究,因此這些準則可被運用作為建立最佳維生素營養觀念的基礎資料。 最佳的維生素營養觀念推行之目的,為了動物在商業性生產時有生存能力,提供飼糧全部已知維生素含量,保證推薦量是有效的飼料成本,俾供動物能有最佳的健康如生產力。維生素添加量必須達到最佳維生素營養的狀態,通常是超過防止發生維生素缺乏之臨床症狀之需要量,同時抵消動物緊迫的因子和飼養的限制因子,因此必須保證維生素的攝取量不會限制動物的性狀表現和健康。維生素的添加量需與生產成本效應配合恰當,亦即以達到畜禽最佳健康狀態和生產效率之維生素需要量,作為畜禽維生素最適宜之添加量。有關最適宜的維生素營養觀念之說明如圖一所示,垂直軸表示:維生素攝取量對畜禽各項生產效率之平均值或健康反應(如生長速率、繁殖性能如免疫狀況) ,水平軸表示:飼糧各種維生素的總攝取量。第1.階段為維生素的攝取量在不足或即將發生維生素缺乏之邊緣狀態下,即維生素的攝取量比NRC的需要量低,於此際動物是處於有發生維生素缺乏症狀或維生素常調之危險狀況下。 第2.階段為次最適宜的維生素攝取量,即維生素的添加量通常與NRC之需要量相似,但是此時維生素的攝取量已經足以使動物避免發生維生素缺乏症狀。第3.階段為最適宜的維生素攝取量,因為此時維生素的攝取量,具備有抵消可能影響畜禽生產表現之負面因子,畜禽可以維持最佳的健康狀態和最最理想之生產效率。第4.階段為過量維生素攝取量,雖然維生素過量仍A和維生素D可能對畜禽造成毒性問題,但是溜量盥加維生素對生產成本並不經濟。 大多數研究報告所顯示之動物最佳營養維生素需要量,通常是在好條件的大學設備處理下得到之結果,但是活在真實世界之業者,什麼是他們可以依靠,只有從大學裡控制良好狀況下得到的知識和從農場觀察所習得的經驗。因此目前一些新發表的資料,都是在大學裡控制良好的狀況下和當時的條件下之研究結果。最近研究包括有:Stahly等(1995)生長和肥育豬維生素B群的需要量,Bird和Boren(1999)維生素E對肉雞性狀和肉品質的作用,以及Svendsen(2000)生物素對乳牛性狀和蹄健康的影響。近幾年來,由於業者對嚴苛經濟條件如商業性農業引起一些興趣和創造力,在屠宰前不同期間將豬和家禽日糧中之維生素移除,研究的學者結論認為屠宰前七天停止供應家禽日糧維生素,是不會有害於經濟效應。然而最近的研考證明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觀念,因此全部有關維生素營養的新發現,應該會反應在新出版的維生素準則上。最近一些維生素推薦量準則,敘述維生素添加量,認為在商業性的動物生產模式下,維生素的真正需要量是呈變動,這些可以幫助營養專家了解,動物個體釔間(相同品種和畜群動物)或時間的不同(相同農場),可能導致維生素維持量和最適量維生素需要量的改變。維生素添加量的範圍,主要根據大學如飼料業者的廣泛研究、已發表的維生素需要量及現場的飼養經驗以及抵消大部份影響動物性狀和健康所需要維生素含量。雖然如此營養專家認為極度飼料加工條件如蒸汽或機械的分力,會破壞維生素力價,因此維生素添加量必須高於其敏感量。 無論如何,飼料維生素添加量是以最適宜維生素營養(保持最安全如最經濟方式提供動物最適量維生素營養)供應時,可能是對生產者的一種保護措施,營養的負面因素影響最小(如飼糧組成中天然維生素含量和重要成分的含量不是固定)。因為動物生產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社會和消費者團體、動物性狀及畜產系統快速發展,維生素添加量應該以這些基本原則為基礎加以檢查。最適宜維生素營養的觀念,認為添加於飼料中的維生素成本,可以對抗維生素缺乏造成的損失危險和次佳的表現,因此當營養專家依循最適宜維生素營養的觀念,他們能確信維生素不會成為影響畜禽達到其最佳遺傳潛能之限制因子,更能使經營者獲取最佳的經營效率。 (摘譯自Feed Internarional,pp.16-19,2001) ~~阿焄~~
__________________
滿紙荒唐言, 一把辛酸淚! 都云作者癡, 誰解其中味? ~ 石頭記~ |
目前查看此主題的會員: 1 (0 位會員和 1 位遊客) | |
|
|